为了答谢这位刚认的远亲的救命之恩,于是请吃饭,贞元十五年十二月很快就在危机中渡过,这顿饭的时间也应该在贞元十六年的春天。当贞元十五年的大门“咣当”一声在身后关上,命运就载着我们的主人公来到了贞元十六年。饭局中张生曾问莺莺的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今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贞元庚辰,正是贞元十六年,那年元稹二十二岁,莺莺十七岁。 拿破仑指示说“请客的菜一定要好”,这个世间有好多的阴谋和决策在餐桌上议定,有好多缠绵或者惨烈的故事由餐桌上发端。郑国的子宋因为吃饭的时候分不到王八汤,结果一怒就干掉了郑灵公;而我们的张生,也就是元微之同学因为吃饭认识了莺莺姑娘。这表明吃饭是一次冒险,运气好的可以吃出一段情缘,运气不好的就要丢了性命,所以列位正要去吃饭相亲的同学们,你们要小心啊。 吃饭的时候,郑氏让儿子、女儿出来拜会救命恩人。那时侯未出阁的女子特别是大户人家的女子仿佛家之重宝,秘不见人;而郑氏却突然在一个年轻的刚认识不久的远房亲戚面前把女儿拉出来亮相,还要陪吃饭,哪怕这个年轻是救命恩人,这样的行为也是很突兀的,所以莺莺才会推三阻四的不想出来见面。郑氏这般的举动连一千多年后的我也想入非非,无疑也给了元稹兄弟很多假设的可能。不论当初的郑氏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做了这个决定,反正莺莺姑娘就此登场了。第一次召唤推说有疾,郑氏看起来很生气的说“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这其中的话外之音,只能读者自己体会了。又过了很久,莺莺终于出场了。 “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简直惊为天人啊。我们很可以理解元稹的心情,在记忆里,那个已经离开的初恋情人总是最美丽的,而那第一次的见面总是浪漫得无法言说,第一眼里情人的样貌也是美艳不可方物。但是假如当时有照相的话,看到莺莺的照片也许你会失望,那个时代普遍流行的美女的体态是肥胖丰满的,那个时代美女的画像普遍有双下巴(有些是三下巴或者更多),面颊鼓鼓外凸,因为胖所以嘴巴也被挤的小小的嘟起来,实乃人间惨剧,竟无语凝噎!幸好莺莺不加新饰,保持了一点自然状态,否则那个惨白的面容、用红颜料描出的樱桃小嘴、脸上贴的花状的金钿和浓晕蛾翅眉足足可以把你吓死。 后面一句话很有意思:“张惊,为之礼。”张生看到莺莺那么漂亮,忙起来对她行礼。这个描写很传神,一般男子看到普通的女子,都保持一点点的风度,淡淡的仿佛视若不见;惟独见到美女,眼睛一亮,慌忙起身行礼,态度谦恭。足见莺莺之美。后来她坐到郑氏旁边,因为是郑氏强迫她出见的,所以她“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那个样子就是《喜剧之王》里张柏芝所谓的“鹌鹑状”。如此楚楚动人的姿势,叫张生魂不守舍。问了年纪,只有十七岁,正是花季过后,果季之前,鲜脆欲滴,天真纯情的年纪啊!张生想和她找话题说话,但是莺莺就是不理睬他,一直到吃完饭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记得以前去参加一个朋友生日活动,饭桌遇上了朋友的表妹,也是一样的年轻明艳,也是一样的不理睬人,和她搭讪也装做没听见,搞得我们很没有面子,所以说,古往今来的好女孩一般都是很矜持的。由于没有机会接触,张生的思念就象潮水一样把他包围,所以他捉摸着要找个机会表白一下。 于是他从莺莺的小伙伴,侍女红娘那边入手。这个策略在以后的无数次实践当中被证明是极端正确的。大学里你要追求某个女生,先要从她寝室的室友下手,打通所有关节,请他们吃喝玩乐,最后那个女孩子身边所有的朋友都在说你好话,那你就成功一大半了。红娘被张生吓了一跳,问了个问题:“你既然那么喜欢,何不凭借你对我们家的恩情向夫人正式提亲呢(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生回答的话简直有点无耻了:“我从孩童时候起,性情就不随便附合。有时和妇女们在一起,也不曾看过谁。当年不肯做的事,如今到底还是在习惯上做不来。昨天在宴会上,我几乎不能控制自己。这几天来,走路忘了到什么地方去,吃饭也感觉不出饱还是没饱。恐怕过不了早晚,我就会因相思而死了。如果通过媒人去娶亲,又要‘纳采’,又要‘问名’,手续多得很,少说也得三四个月,那时恐我也就不会在人世了。
你说我该怎么办呢?(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闲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先吹捧自己性格不随便,然后表明见到莺莺姑娘连这样的性情也抛掉了,再不快点接近自己,就挂掉了,哪有时间挺到纳采问名啊。我从来不知道爱一个人,居然连三四个月都无法等待,这是赤裸裸的情欲,而非爱情;张生的第一目标是得到莺莺,而非和她相爱。情欲是正常的,但是不正常的是张生光明正大的以自己的情欲作为接近的借口,在一套绚丽机巧的辞藻下,其实裹挟着的不过是阿Q对吴妈的那句“我要跟你困觉”! 但是也许张生妇女工作做的好,红娘还真的帮他出主意,让他摇动笔杆。想来那时躲在深闺的大家闺秀并不知道外边文青的名声有多臭,结果一场悲剧上演了。 亚里士多德《诗学》言道:“性格为悲剧六大要素之一。”毫无疑问,莺莺的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结局。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矜持和热情,顺从和叛逆,坚定和认命矛盾的结合在了一起。前面我们已经注意到莺莺出场时的矜持,和在她母亲召唤下不肯出来见面的叛逆,但是当她看了张生的情诗之后却用那首暧昧的《明月三五夜》作为回应,把张生招来相见。“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诗不论莺莺怎么强调“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都无法掩盖字里行间的情意和期盼。 二月十五的晚上,月亮大的吓人,文学青年元稹踏着美丽的月色,攀着墙边的杏花树翻过墙头投奔他的初恋去了。他来到西厢房,却只看到红娘躺在床上,双方都很奇怪。在红娘通报后,莺莺姑娘这才出现了。可能原本元大才子准备着类似“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没想到莺莺姑娘你也睡不着”之类的桥段,可是如此以来完全用不上了,而且莺莺姑娘一身包裹严实,表情严肃,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然后扬长而去。元大才子只好承认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月色太美太温柔,于是绝望了。元稹没有写他失恋后寻死觅活,更不像他自己说的“索之于枯鱼之肆”。但是很吊诡的是三天后莺莺就自荐枕席了。鉴于这段情节的突兀,《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里就设计了张生患相思病,莺莺探病的情节,王实甫也继承发扬了这段情节。这段情节看似让整个的故事情节更加合理,也让人物性格和心理有一定的起承转合,但其实是画蛇添足的一笔。 莺莺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她对待未知的将来既期待又恐惧,她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不容于世的,但是她对于爱情满怀憧憬而渴望冒险。在爱情的冲动下,她一步步滑向张生的怀抱。也许从第一次出来见这个救命恩人的时候,她便已经心存好感,起码我们知道张生的相貌世让人赏心悦目,这是爱情的基础;当看到张生的两首诗,更加倾慕于他。唐代的女孩子也和现在的女孩子一样,有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也许那个时代比较流行的梦中情人形象,就是元稹这样的才子。于是她情不自禁回了一首诗,也许只是想见他一面,但是理智告诉她这样做法的危险性。也许在红娘去通报的时候,她还在那里犹豫到底要不要去见。最后她决定去看一眼那个自己衷情的男子,她穿戴齐整。
当爱上一个男人的女子,在那个男人面前总是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尘埃里便开出花来,于是她潜意识的想保持自己的尊严,她不想被他看成是轻薄的女子。她终于见到了他,在月色下,俊朗的男子期盼地看着自己,眼神顾盼之间,让人心旌摇荡;那淡淡的笑容,刚毅的嘴角,也许随着那夜的月色一起留在莺莺地记忆深处。她发觉自己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一种爱上别人为了那男子可以不顾一切的冲动,于是她板下脸来,义正词严地拒绝了那个男子。“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毋及于乱!”这些话在我看来倒有大半是在对自己心说的,莺莺在警告自己不要逾越了礼,否则将万劫不复。男子一脸地失望,仿佛满地月光都成了严霜。她还是转身离去。但是正如元稹在《会真诗》里所写的“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我不知道莺莺在这三天里是如何地心情,我也不知道其中红娘起了多大地作用,但是我知道到了十八日的晚上,莺莺终于做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