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这个头戴面具、面目狰狞的镇墓俑在金堂一座东汉墓中出土。除了头部,身体的其他部位几乎成为碎片,面对这无数碎片,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专家一次次挑拣、拼接、对比,昨天,这个具有典型巴蜀文化特色的镇墓俑终于重现真身。
“让这个家伙现形,我们至少花了20个工作日。”昨日下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大楼一间办公室里,文物保护专家党国松仔细打量着角落里站立着的一尊“相貌丑陋”的陶俑。这个高约130厘米的镇墓俑足蹬草鞋,身穿双层铠甲,一条长蛇缠绕在他的左手小臂上。他头戴一个“长着”獠牙、猪耳、牛角的面具,龇牙咧嘴,表情凶狠。
2006年底,成都市文物考古所的考古人员对金堂赵镇沱源社区一座规格相当高的东汉古墓进行发掘,在墓室里发现了这个镇墓俑的头部。由于这座东汉墓多次遭遇盗墓贼光顾,墓室打开时,里面的随葬物品要么被盗,要么被破坏得支离破碎,镇墓俑的头部被埋没在一大堆碎陶片中。“这是具有典型巴蜀文化特色的镇墓俑,非常罕见,一定要设法把他修复出来。”镇墓俑头部的出现让现场发掘人员非常兴奋。但除了头部较为完整外,镇墓俑的其他部位还不知在何处,党国松面对收集回来的一大堆碎陶片愣住了。
经过清洗后的碎陶片铺满了一间办公室,党国松等人将这些数以千计的碎片,一片片进行挑拣,并根据陶片的颜色、质地进行分类、拼接、对比。为了让镇墓俑恢复本来面目,文保专家在碎片中一次又一次玩起了另类拼图游戏。“玩拼图游戏时,我们知道自己拼出的是什么东西,但文物拼接时我们不知道拼接的文物是什么样子的。”
20个工作日过去了,党国松和他的徒弟们终于在陶片中找到了镇墓俑的腿脚、躯干等四五十块散落在陶片中的“肢体碎片”。粘接,加固,对缺损的部分补全,昨天,镇墓俑终于重现真身。主持发掘的考古人员索德浩说,这个戴面具的东汉镇墓俑是东汉时的巫师,他戴着傩戏面具,手拿斧头和毒蛇正在作法驱邪逐魔,墓主希望用他保护墓内安宁。修复好的镇墓俑将作为研究东汉时期巴蜀文化、艺术和宗教的珍贵资料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