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研讨篇 >> 琉璃文化探讨 >> 正文
中国琉璃网-产品推广
对广东出土古玻璃器的思考
作者:黄静 文章来源:中国南方古玻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 18:09:36
分享本文到:


    玻璃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它已走过了五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在不少中国古籍中,如《穆天子传》、《尚书·禹贡》、《论衡》、《汉书·西域传·地理志》、《盐铁论》、《魏书·西域传》、《太平御览》、《旧唐书》、《北史·大月氏传》等,对玻璃已有了各种各样的记载和描述,但中外学术界对中国古玻璃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展也较慢。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古玻璃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中国的玻璃是从埃及传入的。虽然中国陶瓷中的釉料与玻璃的性质相同,但中国不存在专门制造玻璃的技术和作坊。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随着铅钡玻璃在中国的陆续出土,使西方学者大受震惊并改变了看法:因为西方的铅钡玻璃出现于19世纪(1884年);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古玻璃中含铅很少。因而中国在公元前已出现了自己的玻璃制造技术,同时中国的铅钡玻璃是其他西方国家所没有的。我国对古玻璃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袁翰青、干福熹、杨伯达、陆寿麟、张福康等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测试与研究,提出了中国古玻璃自创说的观点。本文拟就广东出土的古玻璃作粗浅的探讨,谬误之处,敬请斧正。


一、广东出土古玻璃概况


1、 广东出土最早的玻璃器系出自肇庆市北岭松山大墓。该墓的年代目前争论较大,主要有两种看法:一说是战国晚期,另一说是秦统一岭南以后至南越国早期。支持后一说的学者占多数。该墓出土琉璃珠1件,圆形有孔,蓝色半透明,有白色圆涡纹,长径1.8、孔径0.9厘米[1]。该墓于1974年发掘。之所以称之为大墓,是因为其规模较大:为土坑木椁墓。坑长8、宽约4.7、深6米。棺椁全部腐烂,尚存七条垫木,中间五条粗达34厘米以上,由整条木头稍加砍平而成,可能是枕木;两头的较细,粗仅10余厘米,可能是挡板。依据朽木的痕迹测量,椁长7、宽4.5、高1.3米。椁的底下有一个深26、直径38厘米的腰坑,内埋一陶罐。墓中出土器物共139件。其中大部分是青铜器,能看出形状的有108件,占全部出土器物的78%。计有饮食器、乐器、兵器、工具、杂器等。另有陶器21件,占14.7%,计有瓿、罐、盒、瓮、珠等。金柄玉环、玉带钩等金、玉、石器和琉璃珠共10件,占7.3%。此外,还有一些漆器,残存粘附于泥土中,看不出形状。


2、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嵌蓝玻璃铜牌饰。南越王墓坐落在广州市区北面越秀公园西侧海拔49.7米的象岗山上。1983年发掘,是迄今为止岭南发现的汉墓中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例。该墓凿山为陵,采用竖穴和掏洞相结合的做法,呈"凸"字形,深20米,东西宽12.5米,南北长10.85米。墓室前部分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4室平行纵列,分主室和东西侧室,主室之后有后藏室。各室有过道相通。墓底铺木板,整个顶用24块大石板覆盖。前室的顶盖、四壁及二道石门都施朱墨两色的卷云纹装饰。出土文物1000余件(套),包括金银器、玉器、青铜器、陶器、丝绢衣物、珍珠、药石、漆竹木器等等。墓主身着玉衣。从"文帝行玺"及"赵末"玉印推断,墓主是第二代南越王赵末[2]。嵌蓝玻璃铜牌饰共出11对,尺寸约为长10、宽5、厚0.8厘米,,周边鎏金,中间嵌一块浅蓝色平板玻璃。出土时每件都有丝织物包裹的痕迹。墓主身着玉衣,两侧各有5把佩剑。从剑格到剑身中部的位置处排列4对铜牌饰,其中嵌蓝玻璃的2对;镂空龙绕双龟纹的2对。另外,在同墓的右夫人棺具位置中出土1对;西耳室内出8对。此外,墓门外两殉人的棺具位置各出1对斗兽纹铜牌饰,但无嵌玻璃。


3、广州市小北横枝岗1号墓出土的三件玻璃碗。该墓于1954年发掘。从出土的陶瓮上有"五铢"钱文戳印推断,其年代上限当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始铸五铢钱之后,当时南越国已灭亡,属于西汉中期。该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墓坑长5.7、宽3.8、深6米。南面有斜坡墓道。棺椁已腐朽不存。随葬陶器共71件,有瓮、罐、联罐、瓿、鼎、盒、盆、熏炉、壶、匏壶、樽等,以及井、灶模型各1件。铜器有鼎、壶,及刀、削、锛等工具。漆器已坏,只见残迹。棺具位置处出有铜带钩、铁镊、玻璃碗等。其中最珍贵的,就是这3件玻璃碗,1件出自墓室的北部,2件出自靠南部。同作深蓝色,半透明,大小相近,形状相同。为广口、圆腹,略带台足,模制成型。器的内壁光滑,外壁经打磨,呈毛玻璃状,口沿下磨出宽弦纹一道,并染有朱砂的痕迹。口径10.6、壁厚0.3厘米[3]。据测定,均属钠钙玻璃系统。从制作风格及玻璃的化学成份看,应是地中海南岸罗马玻璃中心公元前1世纪的产品。


4、广州市小北横枝岗2号墓出土的1件玻璃带钩。该墓与上述1号墓相距约30米。墓坑长5.26、宽2.78米。棺椁全朽。随葬品以铜器为主,计有壶、钫、禾、温酒樽、卮等酒器;鼎、盆、削、熏炉等用器;铜剑、铜镜、眉笔等共17件。还有铁镊、滑石璧等。陶器有罐、壶、钫、碗、盆等15件。铜镜2件位于南面,滑石璧2件在北面,相互对称[4] 。玻璃带钩出在左(男)棺位置内的镜、璧之间。钩体扁平,扣弯圆,呈青绿色透明,长7.8厘米。带钩是中国战国以来传统的服饰用具,可认为是中国烧制的产品。


5、广东省徐闻县东汉墓群出土的玻璃珠饰127颗。徐闻县位于雷州半岛南端,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是广东最早的县治之一,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经设置[5] 。1973年冬至1974年春,在该县南部琼州海峡岸边的高崖上共发掘东汉墓51座。其中45座是长方形单室平底券顶砖室墓。另6座是砖石合构、石室和土坑墓。墓门基本朝南,墓室都很狭小,最大的33号墓长3.6、宽2.04米;最小的23号墓仅长2.14、宽0.8米,深度都在1米左右。出土遗物计有:陶器103件,全是实用器,包括釜22件、罐36件、盆8件、钵4件、器盖2件、陶珠78粒;铁器26件,包括斧5件、凿2件、刀10件,鱼钩、发钗、指环和马鞍形器各一件,以及6件残器器形不明;铜器8件,包括盆1件、碗3件、镜1件、器盖1件、镞2件;东汉五铢钱10枚;银器有手镯1件、指环2件。另外填土堆中出土有肩石斧2件,可能不属于墓中随葬品。珠饰共出有308粒,大小形状不一,种类有琥珀(1粒)、玛瑙(25粒)、水晶(3粒)、紫晶(2粒)、玻璃(127粒)、银珠、古玉、玉石、青金石和檀香珠等[6]。这些珠饰分别出自14座墓葬,出20粒以上的仅5座。它们有些与陶珠相混合,大多出在墓室中部偏北处,应是颈部饰物。这批玻璃珠呈深蓝色,与广西、越南等地出土的同时期珠饰极为相似。未经科学检测,估计是中国制造的。


6、广州先烈路龙生岗东汉墓出土的玻璃珠。该墓为"假双层分室"结构,墓坑长6.2、宽3.6米。前室周壁原有彩画,已剥落。出土物有陶器、青铜器、漆器、木器,以及玻璃、玛瑙、玉等珠饰和金、银指环、银镯等饰物。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墓中出土的大量蓝绿色玻璃珠,经检测铅钡成份微量或者没有[7]。
7、广东肇庆东晋墓出土的一件玻璃器,口径8.8、高7厘米,略呈绿色透明状。壁薄、侈口、沿外微束,鼓腹圜底,重54克。墓中还出有水田模型、城堡模型、虎子等一批青瓷器。从墓砖铭可知墓主人是"广州苍梧广信侯"。该玻璃器未作成份测试,推测是外来品[8]。


二、对一些相关问题的思考


1、中国古玻璃的起源与产地


中国的古玻璃最早产生于何时?从考古学的材料看,自1949年以来,在河南、陕西、湖南、山东、广西、广东等地的墓葬中,多次出土料珠、管珠、蜻蜓眼、琉璃璧、耳当、琉璃杯、琉璃瓶、琉璃剑首等文物,最早的是属于约公元前13世纪的墓葬。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管、珠、璧、剑首等器物。从器型到纹饰都具有明显的中国早期的和传统的风格。经研究,琉璃是在低温熔融后制成,与玻璃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是透明度差一些。从古籍材料上看,我国不少古文献对玻璃记有多种名称,如 琳、琅干、琉琳、陆离、琉璃、玻黎等等。中国考古学界根据透明度分为:不透明者为"料器",半透明者为"琉璃",透明者为"玻璃"。实际上它们的化学成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玻璃起源于西周,而且应该是中国自己制造的。
从出土的实物资料看,至少在汉代以前,我国制造玻璃已形成南方和北方两大系统。北方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其产品以PbO-BaO-SiO2(铅钡玻璃)为主。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嵌蓝玻璃铜牌饰经测定含铅较高,属铅钡玻璃系统。而且这种铜牌饰是典型的北方匈奴族人用器(嵌玻璃的仅南越王墓首见)。因此可以推断,这批蓝玻璃是产自中原地区。铜牌饰本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常用的带饰。而这批镶嵌蓝玻璃的铜牌饰,笔者认为已不是一般的实用器,而是珍贵的工艺品。应该是随秦军南下而留落在广州的北方产品。南方的古玻璃产地以湖南至两广为中心,其产品除铅钡玻璃系统外,主要以KO2-CaO-SiO2 (钾钙玻璃)和KO2-SiO2(钾玻璃)为主。广东徐闻东汉墓、广州龙生岗东汉墓出土的玻璃珠饰,以及广西汉至宋代墓葬出土的大批玻璃器、越南出土的同时期玻璃器当属此列。


2、与陶瓷釉料的关系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我国的原始瓷最早出现于商代。陶瓷的釉料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化学成份为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与玻璃有着基本相同的本质,在商代的原始瓷上已有使用。玻璃与陶瓷、冶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陶瓷、冶金技术在我国商周时期已有很高的水平。从目前考古学的材料看,我国古代玻璃的出现应在陶瓷之后,很有可能是在陶瓷釉料的启发下而出现的一门新的手工业。
既然我国出现玻璃制品的时间相当早,而且玻璃与陶瓷釉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又非常迅速,成为闻名世界的"瓷国"。按说我国古代玻璃制造业的发展应该没有什么阻碍。那么,造成我国古代玻璃制造技术与产量的提高和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是审美取向的因素、或是玻璃易碎等其它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古玻璃因原料造成其成份是铅钡或钾等元素为主,而且是低温烧成。这种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相比,质松、易碎、不耐冷和热。因而作为日用品,它比不上陶瓷器经济、耐用;作为装饰品,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崇尚玉的传统,玉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人们认为玉能避邪、保平安,因而玻璃不可能取代玉的主导地位。


3、与海上交通贸易的关系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0世纪至18世纪的中王国第十二王朝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制造玻璃的技术。因而世界公认,埃及是发明玻璃制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西方玻璃的应用又早于中国。中国古籍上对玻璃的各种名称的记载,一般都认为是外来语。因此,过去许多学者都坚持"中国玻璃起源于西方"的观点。虽然目前"中国玻璃自创"说的观点已日益得到认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古代的玻璃生产,以及目前出土的古代玻璃器,与对外交通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地处东南沿海的广东地区,则主要体现在海上交通贸易方面。


    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证实,珠江口向西通往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航线,是一条最古老的南海航线,早在先秦时已经开通。《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时派使者携带黄金、丝绸等物品,率领应募商民,组船队从番禺(今广州)基地出发,经徐闻港(今广东徐闻县)远航,到达马来半岛的都元国、新加坡之西的皮宗国、缅甸境内的邑卢没国、谌离国、夫甘都卢国、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斯里兰卡的已程不国。

 

    东汉时,经徐闻转到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向东南亚出发。由于当时航海技术的局限,船舶只能沿着海岸航行,白天以沿岸标志定方位,夜间以星宿作导航。加上船体小,设备差,携带食品和淡水数量有限,需要靠沿途不断补给,因而形成了《汉书》和《后汉书》中所记载的番禺-徐闻-合浦南海航线。其实这条航线在先秦时期已为民间和番禺地方官开辟和掌握。考古发现已证实了这一点。上述南越王墓出土了原支非洲象牙和西亚银盒,证明番禺早在南越国时期,就已通过东南亚、南亚的海路,与西亚、非洲等地有了交通贸易往来。横枝岗汉墓出土的三件玻璃碗,证实了到西汉中期时,广州与地中海岸的大秦国(罗马帝国)亦有了交通贸易联系。从广西出土的玻璃器情况来看,种类相当丰富,有杯、碗、盘、璧、珠、耳当、环、管、鼻塞、龟形器等。而且数量也很多,最多的为珠饰达一万多件(绝大部分为汉代器物)。

 

    因此可以推测,广西地区在汉代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玻璃生产中心,其产品除流通到云、贵、川等地外,还通过这条南海航线流通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据晋代僧人法显著《佛国记》的介绍,从公元三世纪到七世纪前半期,南亚、东南亚多国和大秦(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节前来中国朝贡贸易,输入的物品当中就有琉璃器。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云:"外国作水晶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人多得其法而铸作之者。""交广"即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这是目前所见关于两广地区制造玻璃的最早记载。从这段话来看,"交广人"作玻璃碗的方法和技术应是向外国学来的,或者起码是在研究舶来品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但是,中国古代玻璃的生产,无论在技术还是在产量的提高方面,发展都相当缓慢。埃及、罗马地区在公元前后出现的玻璃磨砂技术和刻花技术、在公元5至6世纪出现的玻璃画珐琅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才传到中国。


    我国对于古玻璃的研究相对滞后,这与我国出土的和传世的古玻璃器较少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在此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困挠着我们:其一是至今我们仍未发现古代制造玻璃的窑址,这就限制了我们对玻璃制品产地的断定。其二是关于古代玻璃器断代的问题(主要指元代以前的器物)。由于玻璃器数量少,不像陶瓷器那样,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形成了一定的工艺特色和风格。而且玻璃无法用同位素、热释光等自然科学手段进行年代测试,因而对古代玻璃器的断代只能依托于墓葬或遗址、窑址的年代,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对玻璃器断代的准确性。其三是东西方玻璃制造工艺与技术的交流过程还很模糊。这些限制,使我国古代玻璃史到目前还无法形成序列。我们热切希望,随着出土物的丰富、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注释:
[1]广东省博物馆、肇庆市文物局:《广东肇庆市北岭松山古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4年第11期。
[2][3][4][7]见《广州市文物志》第90-113页。
[5]《汉书·南粤传》:"(元鼎)六年冬……南粤已平,遂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郡。"又,《汉书·地理志》:(合浦郡)"县五: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
[6]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徐闻东汉墓》,载《考古》1977年第4期。
[8]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邱立诚先生提供资料。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逸雅集作为中国琉璃网的文创平台,着力推广琉璃艺术、古董雅玩、茶道香道、花器文房、佛像禅饰、竹木铁陶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期待您的支持与加入!

    逸舍工作室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12室
    逸方空间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01室


    • 周二至周日,9:30-16:30
    • 周六夜场,16:00-21:00
      (5月1日-10月31日)
    • 周一闭馆
    •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
    博物馆官网 www.shmog.org
    博物馆微博 e.weibo.com/shmog

    上大美院玻璃工作室

    中国高校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玻璃工作室,经常参加国际性专业展览,许多作品被各国博物馆基金会收藏。

    除研究生教学以外,工作室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琉璃网”合作开设玻璃文化课程,每逢春、夏季开班,对全社会开放。详情查询琉璃论坛……


    【精选图文展区·热租】
    • 收藏品、艺术品网站
    • 琉璃艺术家、工作室
    • 文房、礼品、工艺品
    • 传统手艺、创意设计

    【合作·推荐】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