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玻璃器和西方古代的玻璃器,在基本构成上,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同为玻璃,但是我们中国的是铅玻璃,即是「铅、钡、和硅酸盐」的一种混合物。而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的古代玻璃,则是一种钠玻璃,即「钠、钙、和硅酸盐」的一种混合物。西方的钠玻璃显然是一种相当清亮而透明的玻璃,而中国的铅玻璃则是一种温润光滑而不太透明的玻璃,这主要是中国玻璃中因含钡而起的作用。钡是用来制作无光釉的主要材料,多数釉中,贝会产生柔和平滑如丝缎般的无光釉面,十分好看。
我国琉璃工艺的制作起步较迟,战国时期有琉璃珠、剑饰等装饰用的饰品。两汉时期,以琉璃仿玉,做丧葬玉的代用品,都是小件而且实心的东西,唯一的例外是西汉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琉璃耳杯及盘是盛食的容器,应当是以模型制作的。
西方大食诸国,即回教世界,生产的玻璃有南鹏砂这种添加物,南鹏砂就是硼砂,俗称玻璃之筋,具低膨胀性,耐热,能使玻璃性韧,愈高热不涨裂。我国琉璃工艺不振的一个原因大概就因为器不耐用。
战国琉璃珠的消失必定和中国玻璃工艺的式微有相当大的关联性。战国琉璃工艺的式微,学者以为应该朝“琉璃的用途”与“琉璃技术”两个角度来讨论。(以下资料来自《璀璨琉璃 战国古珠》一书。)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