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冶炼遗址调查与试掘
西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在全国设置的40多处铁官中,山东有12处。新中国建立后,在临淄、曲阜、章丘、莱芜、滕州等地先后发现冶铁遗址。1958年,临淄刘家寨村出土汉“齐铁官丞”等封泥40余件。1964年普探中,发现刘家寨村以南大片地区都有汉代冶铁遗迹,中心在大城南墙西门以内大道两侧,面积约40万平方米,是城内规模最大最丰富的一处。结合“齐铁官丞”等封泥及史书文献考察,此处可能是汉代铁官所在地。在城东北部阚家寨村南,发现有西汉半两钱铸址,出土成批的半两钱范。
1977~1978年,在鲁故城盛果寺村东南发现一处冶铁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钻探时发现大量铁渣、铁块、硫渣、炭灰和烧土,并在遗址中新发现多处圆形炼炉。在遗址西部发现石砌方形窖穴,自然石块砌墙,墙基西侧有一圆形烧土小坑,似为灶址。窖穴应为存放材料之用。窖穴南部和东部都发现夯土,夹杂大量炉渣、铁渣和红烧土等。据出土遗物和地层分析,此处是战国和西汉早、中期一处保存较好的冶铁遗址。
莱芜是汉代以来铜铁冶炼的主要地区之一。汉置赢县,设立铁官。在1986年的专题调查中,发现汉代冶铁遗址8处,以城子遗址和铁牛岭遗址最大。 城子遗址位于汉赢城内,分布于城南的南烧渣地和城北的北烧渣地,面积分别为12万平方米和30万平方米。冶炼文化层堆积厚1~3米,地表和文化层中可见大量铁渣、矿石、 板瓦、筒瓦、豆、壶片等汉代遗物。铁牛岭遗址面积16万平方米,冶炼文化堆积厚1.5~4米,内含铁渣、木炭灰、铁粉末及汉代砖瓦等遗物。遗址上还有一大型铁块,可能因炼炉发生故障形成,俗称“铁牛”。莱芜在汉代从采矿、冶炼到铸造,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完整的冶铁体系。1972年在亓省庄出土24件西汉初期的犁、双镰、镢、铲、耙等农具铁范,经化学分析和金相检测,为麻口铁和灰口铁,说明西汉初 期莱芜冶铁业已掌握用改变化学成分的办法获得不同性能铸铁的技术。莱芜市苗山镇铜冶店村周围是汉代铜矿开采和冶炼铸钱的遗址。以村为中心,南北500米, 东西300米的范围内散布着铜矿石、铜矿渣等遗迹,村南有古铜矿开采坑口。
滕州皇殿岗冶铁遗址,位于薛国故城中部,面积约6万平方米。 地面散布着大量铁矿石、铁矿渣、碎陶铸范和汉代陶片。部分地区暴露有窑址和窑壁残块,有的窑壁上粘有较厚的硫渣。壁厚9厘米,似为熔铁所用。1960 年在遗址北部清理一个残范坑,堆积厚1米,出土犁、铲、斧等细砂质陶范,有的有隶书“山”、 “钜 野二”,应是西汉山阳郡和新莽时改山阳为钜野后的铁官标志。出土铁器是通过柔化处理完善的铁素体基的黑心可锻铸铁,冶铁技术高于莱芜。
章丘东平陵故城也是汉代重要的冶铁地点,设有铁官。 1975 年在城中部西侧300~400米的范围内发现残存大量铁渣、矿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烧土。出土铁器有锄、锨、铲、锛、锯、斧、刀、剑、戈、犁铧和铸范。钱币有五铢、货泉、货布、大泉五十等。
二、古窑址调查与试掘
山东地区调查与试掘的早期窑址为东周时期的沾化杨家古窑址。1955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进行试掘,1978年惠民地区文物工作队又进行调查钻探。据出土遗物分析,这是一处以烧制陶质煮盐器具为主的古窑群遗址。此后,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与试掘,陆续在淄博、泰安、济宁、枣庄、临沂等地市发现古瓷窑址。北朝窑址以淄川寨里窑址与薛城中陈郝窑址为代表。1977年, 《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发掘寨里窑址,确认寨里窑不仅是山东而且是整个北方地区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处青瓷窑址。
此次调查、发掘及资料整理工作,由王恩田主持。隋代窑址增多,较典型的有曲阜宋家村窑和徐家村窑,出土器类有罐、壶、瓶、碗、杯、盘及砚、枕等。器物造型规整,胎质较细,均为青釉,光亮晶润。宋家村窑的狮首人身砚足和龙形贴花,反映出山东隋代制瓷装饰工艺已达较高水平。在宋家村窑发现的匣钵残片,是用匣钵烧制瓷器较早的一例。唐代窑址发现尤多,以泗水尹家城窑和大泉窑、淄川磁村窑、曲阜西陬窑、宁阳西磁窑和西太平窑为代表。瓷器变化较明显,器类逐渐增多, 器物造型由厚重趋向轻巧,胎质逐渐变得细腻坚硬。釉色越来越纯正,从青釉为主变为以白釉为主,还出现了白釉加绿彩的装饰。上述唐代及以前的古瓷窑址均未见文献记载。宋及宋代以后的瓷窑址,主要分布在淄博和汶泗流域,调查与试掘的主要有淄川磁村、西坡地、博山南万山、泰安中淳于等窑址及淄博元末明初琉璃作坊遗址。
淄川寨里窑址范围较大,内有4个青瓷窑址,经试掘, 出土可复原及可辨器形的瓷器分属北魏、北齐和北周至隋、唐中晚期三个时期。试掘中,还出土了一批餐具和刻铭的垫柱等窑具。在枣庄中陈郝北窑的调查中,采集到一批青瓷器标本,多具北方青瓷特点。1980年在距窑址17公里的徐楼村出土一件四系青瓷罐,与中陈郝北窑所出同类器物极接近,罐内有一枚东魏“虎牙将军之印”,为中陈郝北窑的断代提供了可靠依据。
淄川磁村窑址,从村东村内至村南2公里范围内均分布有残窑、瓷片、 窑具等遗迹和遗物。据地层分析,始于五代,盛于宋,终于元。产品较粗糙,图案多流行简单的花卉。器类主要是生活用具和各种玩具。早期黑釉居多,间或有青釉、酱釉和茶叶末釉,胎骨较厚重,白釉加绿彩点的饰法较普遍;中后期则以白釉为主,青釉、黑釉次之,胎骨白而坚硬,薄而均匀,有划花、剔花、篾纹、白地黑花、加彩、绞胎等装饰。发掘中共发现窑炉14座,除两座煤烧窑外,均系柴烧窑。还有烘烤炉、釉浆池、井和作坊房基,说明烧造技术配套,各工序已有固定工作场所。磁村窑属民窑系统,同其他窑口,如河北磁州窑、河南登封窑等相互影响,但又显示出自己的风格,可能是独立于磁州系之外的又一民窑系统。
泰安中淳于瓷窑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产品有素烧,也有青瓷、白瓷、白地黑花和黑瓷。器类有碗、盆、盘、瓶、罐、钵等。烧造年代,自隋唐至元明,延续千年之久。
此外,1982、1983年淄博市博物馆在博山博城大街发现两处元明时期的琉璃作坊遗址,主要遗存是琉璃炉底和石砌墙基。共发现大炉1座,小炉21座,各炉分工比较明确,基本是一座炉生产一种或一类产品。产品主要是簪、珠、环等装饰品。有半透明和不透明两种,实心或空心。多为单色,有红、黄、白、绿、黑、琥珀、影青等。颜色鲜明纯正,已经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各种呈色剂的比例、配方和火候。从遗物标本的定性、定量测验可知,此处生产的琉璃化学成分与先秦、西汉时期琉璃,以及地中海沿岸古代琉璃的化学成分不同,对研究中国琉璃生产的历史及恢复、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琉璃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