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只晶莹的琉璃球,剔透的琉璃球里面,一只沾满水珠的绿色荷叶上趴着两只憨态可掬的小青蛙,煞是好看。但我更感神奇的是,琉璃球里的荷叶和青蛙是怎样放到琉璃球里面去的?这神奇之谜直到30多年后——今年8月12日,我走进博山一家琉璃车间,才目睹了琉璃世界神奇和美丽的诞生。
博山的琉璃生产历史较长且素负盛名。
颜神镇是博山最早生产琉璃的地方,自元末逐渐形成规模。明朝洪武年间,宫廷内官监在颜神设“外厂”为皇室生产“青帘”等贡品,直至明朝末期,民间的琉璃生产也日趋发展。景泰年间,博山西冶街就有生产琉璃的大炉4座。嘉靖前后,用于民间的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琉璃产品问世,逐渐形成琉璃行业,琉璃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还远销到北京和江南各地。
一走进琉璃厂,遍地的矿砂、黑乎乎的煤炭让你很难和那精美无比的琉璃联系起来。走进热浪滚滚的车间,穿着简单、浑身脏兮兮的工人们更难让你相信那些美得让人心旷神怡的琉璃作品就是出自他们之手。车间中央,一个巨大、据说炉温达1400多度的火炉旁,工人们穿梭似地来来往往。与平常我们去过的工厂车间不同,这里更多了几分紧张气氛,每个人从自己的岗位到火炉间虽然不远,但几乎都是小跑,他们要赶在加热后的琉璃冷却之前进行雕琢,用各种看上去极简单的工具把烧软了的琉璃用吹、拉、拍等各种手法制作出各种样式来,并把一些烧制好了的小的花草、动物等置于琉璃上,然后再经过烧制、填料等程序制作成预想的样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很明显地看出你是否是个高手了。
建国后30多年间的计划经济时期,博山琉璃也有一个产品兴盛期,但产品缺乏创新,尤其市场发展乏力,企业的发展缓慢。90年代后期,博山的琉璃业到了最低谷,最大的一家美术琉璃厂也因为抗不起沉重的包袱停产倒闭,目前只有几家合资小厂在生产,产品全部销往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