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忆的店面很小,名字却很大气,叫“手艺中国”,就在烟袋斜街35号,记者进门时,恰逢两个老外往出走,窄小的门口仅供一个人通过,老外的体积又偏大了些,于是连肩上的背包都卸了下来,随便搭在胳膊上,手里小心翼翼地护住刚从店里淘来的琉璃,生怕刮坏了。
“这项链都是我自己穿的,我可以现场给你们表演。”许忆兴致勃勃,“设计结合了意大利琉璃工艺的风格,当然我还要超越它们的风格。琉璃做出名堂的,中国已经有个杨惠珊,除了她就是我了。我是即将出名的”。
小店开张也就一个多月,本在广告公司做客户总监的许忆还有单位的一摊工作,所以一个月也就来个一两次而已,平常的时间都是雇人在打理。谈到怎样想起开这么个琉璃工艺的小店,许忆的经历让记者惊讶。“我跟你还是同行呢。”用许忆的话说,转行前曾在媒体“扑腾”了两年,采访中结识了台湾的琉璃工艺大师林先生,从此便对琉璃工艺爱不释手。但真正把琉璃作为自己经营的事业,却源自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这个店原本是朋友开的,原本做服装生意。他要到国外去,我来帮忙照应。当时店里的生意也不是很景气,朋友正琢磨找人转租出去。”就这样许忆接手了,慢慢把服装清开,成套、成系列、成规模地做起了琉璃品牌。“现在的琉璃项链设计有200多条,前段时间刚到上海做了十几款。我把我的理念告诉设计师,设计师有设计师的感觉,工人师傅也有工人师傅的想法,大家的智慧集合在一起,于是成就了这些光彩夺目的东西。”说着,他拿过一条项链,“比如这个,融合了意大利的建筑风格,把金沙融合进了琉璃,成为琉璃的内胆。纯金包进琉璃要经过几重烧制,从来没有人尝试过。就这样在每一个细节,融汇世界一线品牌的风格,但款式绝对是独创的”。
在许忆的介绍下,很难判断这些是文艺故事还是商业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末,几位著名的台湾艺人远赴重洋,引进了西方流行的玻璃造型艺术。经历了几近倾家荡产的磨难之后,他们的事业终于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今天,杨惠珊的琉璃工房已经享誉世界;王侠军的琉园也成为台湾惟一的上柜交易艺术公司,年销售额达几亿元新台币。
“国内其实有很多人在做琉璃,市场也很好,但做得太糙了。粗糙的技法埋没了琉璃本身的光彩。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这就决定了产品的附加值极低。” 许忆开始寻找行业的突破点。“目标并不只在这一间小店,而是要做出自己的个性品牌。”不久前许忆在台湾注册了琉璃品牌“皇后森林”,目前正在寻找加盟连锁店。“加盟店一两家也就够了,因为纯手工的东西,很花工夫,产量小,供货量必然很小。”
除了在烟袋斜街的店,许忆与世贸天阶的沟通也在进行,希望能再开一间面对高端消费者的琉璃店。“我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不怕租金高就怕没地方租给我。在那里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就绝对不会是烟袋斜街这样的档次了。另外,也在和北京的大商场沟通,请它们接纳我们的产品。”许忆说,“给中国手艺找到更大的舞台,把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