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净如琉璃 访张毅、杨惠珊夫妇 |
|
作者:何物 文章来源:笛摩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24 15:20:17 |
关于杨惠珊:
台湾70年代家喻户晓的电影演员,曾主演过124部电影,两次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并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1987年,离开电影,投身中国琉璃艺术,创办琉璃工房,15年间其作品先后被世界著名博物馆争相收藏。杨惠珊是中国现代琉璃艺术的少数推动者之一。
关于张毅:
19岁即成为当代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其作品两度被评为台湾年度最佳著作。后毕业于世界新闻学院,开始导演生涯。他执导的影片《我这样过了一生》为他赢得金马奖及亚太影展的最佳导演奖。他的最后一部影片《我的爱》被美国纽约综艺杂志年鉴评为台湾电影百年十大电影杰作之一。1987年,张毅创办中国第一个琉璃艺术工作室,为中国现代琉璃艺术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
关于琉璃:
琉璃通指为玻璃或玻璃态的物质。琉璃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品,但是长期以来被视为外来产物,中国琉璃及其成就一直都被一笔抹杀。琉璃脱蜡铸造法,在琉璃工房之前,中国没有人懂。
琉璃工房的作品突然面世,乍一看上去会感到这些精美的作品出现得实在太突然了,但是这种偶然现象却蕴藏着历史的必然。
琉璃工房的建立及其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我国传统的琉璃工艺的复兴,并且开拓了一条艺术琉璃的崭新道路。
在张毅和杨惠珊的努力下,2001`国际现代琉璃艺术大展将于7月27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
采访张毅、杨惠珊夫妇的日子定在7月19日上午,竟然是个雨天。在国际俱乐部的大堂看着这一对穿白色衣裳的艺术家迤逦而来,然后从容、淡定地坐下,我忽然没有了通常采访时才有的那种带着兴奋的冒险感觉。
半年以前,开始辗转和他们联系,从那时候起一直在收集各式各样有关他们的资讯,包括照片、图书、只言片语的报道,甚至作品名录。对所有来自台湾的朋友,几乎都会提到他们的名字,记下那些和我不同的看法。然而,真的面对面、不再需要有任何猜想和臆测了,感觉却又这么平常,好像就是一次久违的聊天,话题可以像窗外的雨水一样散漫随意、连绵不绝。
第一次看到琉璃,是多年以前。那是一位年长女士的收藏,而且是已经断裂、不可名状的一只小摆件。收藏者告诉我,本来的形状是变形的女人的子宫,是她的已经离婚的丈夫在他们终于失去孩子也失去再次生育的可能之后送给她的纪念品,现在,也是他们曾经有过的婚姻惟一留下的见证。第一次见识琉璃的感觉因此颇有些感伤的味道,看上去硬硬的材质,居然那么脆弱和易碎。
“大概这也是我们最初和琉璃结缘的原因。”温和的张毅在听完了我的“故事”之后,眼神也变得苍茫起来。“我们合作的最后一部片子是《我的爱》。情节不复杂,就是要表现一个人的婚姻天生的不圆满,或者说人生的无常。一个这样的人,他会有什么样的收藏呢?几个人想来想去,觉得应该是琉璃。我们借来了很多琉璃工艺品做道具。那些东西那么美、那么华丽,也那么不容易保存,禁不起一点点撞击。用它来形容生命或者爱情都可以。那时候,我们已经拍电影拍了很久了。从一个小时候逃学去看电影的人变成真正的电影工作者,对电影的不确定性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感触。一个导演,一个演员,难道你真的可以把电影拍成你确实想要的那个样子吗?其实,那几乎不可能。电影是一种因缘际会,很多时候不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志。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一样东西完全做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呢?就像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一样。那时候,我们要为自己的后半生选择电影以外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和电影不相同的创作方式,选来选去,我们选了制作琉璃工艺品。这种材质决定了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完成一件作品。”
大概这也是一种事过境迁吧。说人生的选择,特别是像他们夫妇这样已经在一个领域里做到巅峰状态的人,突然之间转行,转到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只是怀着一腔冲动而热爱的领域,怎么会是“进”与“出”两个字就可以涵盖的呢?
15年来,媒体从不同的角度写过他们。包括杨惠珊怎样抵押了自己的全部资产,为了能维持她一手创办的琉璃工房;他们在刚刚开始创业的阶段怎样在公寓的阳台上,用电锅煮从街上买来的白蜡烛,做他们并没有完全懂得的“脱蜡铸造”;在资金无以为继的时候,曾经的大导演和名演员怎样像小生意人一样到银行跑贷款;他们怎样在投入了全部身家之后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无知和一炉又一炉粉身碎骨的玻璃……当然,也包括很多猜测、质疑、嘲讽,以及暧昧的关于他们经受的所谓“不足为外人道的挫折”的暗示。
15年过去,杨惠珊回首往事的言语却惊人的简单:“离开电影圈也很简单,就是再也不想做了,不想再通过一个别人的故事来表演人生的感受。想过一种单纯的生活。琉璃是一个空间,可以从里到外能够清楚看到的空间,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和美好感觉的空间。一个物件,放在那里,很美丽,欣赏者不同,看到的内容也不同,很有意思。这样,就去做了。做了,当然就要尽力做到好。那种心态是很纯净的。不同于电影里的红尘万丈。这些年,很苦,确实很苦。不过,现在还好。”
一个“还好”,包含了多少努力、多少甘苦、多少决心、多少坚持、多少失望之后的从头再来、多少置死地而后生,没有经历过的人恐怕是猜也猜不出的。也许正是这个过程,才让杨惠珊的创作中更多地融入了佛教主题。她给很多喜爱他们的作品的人题字,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写下《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她想说明的是,人生最好、也最享受的境界,恰恰是心底的澄明,而把一个普通如我们的人,修持到这个境界,应该可以算作是成功。
无论从电影事业还是从15年前开始的琉璃人生来看,张毅和杨惠珊都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但他们自己却保持了最淡然、最谦逊的态度。交谈的过程中,从他们口中最多听到的一个词是“学习”。他们不断地强调着一个概念:人生是一个不停顿的、需要全情投入并且不计得失的学习过程。“永远学习创作有益人心的文化和作品”,也因此成为了他们创办的琉璃工房的宗旨和原则。当他们双双被认作是中国现代琉璃工艺的大师级人物时,他们仍然保持着一个初学者的姿态,仿佛刚刚睁开眼睛看到自己不认识的那一部分世界,他们惊叹自己的无知,然后全心全意地去拥抱那些新奇的内容。
杨惠珊用一个“抹桌子”的例子来解释他们理解的学习。她把一张纸巾折叠起来,用不同的面来擦一张桌子的不同位置。她用那双曾经在银幕上一次次被做成特写的眼睛凝视在座的人:“这样,该不会越擦越脏吧?这不是我们不会的人要学习的吗?”
那一刻,我想,假如有一天他们真的决定再次转行,不管将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域,一定又是一番精彩。对于永远抱着纯真的探究和固执的坚持的人来说,对于永远能保有内心世界的澄明状态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不可以尽在掌握的呢?
|
|
文章录入:天才傻瓜 责任编辑:牧之 |
上一篇文章: 清华美院玻璃艺术工作室关东海 下一篇文章: 关东海的玻璃艺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
|
|
|
逸雅集作为中国琉璃网的文创平台,着力推广琉璃艺术、古董雅玩、茶道香道、花器文房、佛像禅饰、竹木铁陶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期待您的支持与加入!
逸舍工作室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12室 逸方空间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01室
|
上大美院玻璃工作室中国高校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玻璃工作室,经常参加国际性专业展览,许多作品被各国博物馆基金会收藏。
除研究生教学以外,工作室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琉璃网”合作开设玻璃文化课程,每逢春、夏季开班,对全社会开放。详情查询琉璃论坛……
|
【精选图文展区·热租】
- 收藏品、艺术品网站
- 琉璃艺术家、工作室
- 文房、礼品、工艺品
- 传统手艺、创意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