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资讯 >> 艺术展览 >> 正文
 
琉璃 琉璃 琉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筑造——韩熙玻璃艺术作品展
作者:牧之  文章来源:中国琉璃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4/2 23:52:21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本次展览展示的是艺术家韩熙先生近两年全新创作的20件玻璃艺术作品。作者以”观念”表述为核心,以“结构”研究为主线,探索大型窑铸玻璃中“光影”与“空间”形态的可能性,通过象征语言揭示出情景中所隐含的精神层次,从而塑造出具有节奏感和内在逻辑的思想主体。

作者韩熙不断深入玻璃立体造型结构研究,以“正负空间”展示出合理与紧凑的雕塑内外形体结构,追求光影结构的稳定性。在进行大块面的几何塑形的同时,植入某些概念性的象征符号,借以“影态”的方式贯穿并呈现。“场景经营”是艺术家善用的创作手段,叙事情节被主观的安置在系列作品中,通过细节的暗示,从而使视觉的关注点有效的延伸至心理的潜性层面。

展览时间:2014/03/23—2014/05/22
展览地点: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 上海玻璃博物馆
主办单位:上海玻璃博物馆
策展团队:上海玻璃博物馆
展览规划及平面设计:COORDINATION ASIA Ltd.

 

 

——序言——

能够有机会为韩熙个展作序,本人深感荣幸。我曾有幸于去年在中国亲眼目睹了本次部分展品的制作过程。当时,我还参观了宏伟的上海玻璃博物馆。这是一座令人一见难忘的博物馆。而此次由韩熙先生带来的新一批作品同样震撼心灵。

韩熙任教于风景如画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我在那里看到了他正在酝酿的玻璃艺术品,并被这种材质非同一般的特性和极其复杂的烧制技艺所倾倒。必须要说,这种与玻璃共舞的艺术创作需要克服重重挑战。

首先,要用黏土或石蜡筑成作品的模具或初始形态。对韩熙而言,他必须兼顾作品的内外形式,以便传达出其中的互动。再来是用石膏模包裹住模具,再脱去最初的那一层,使之呈现中空的状态。接下来,是将熔融状态的玻璃浇注进模具填满空间。加热的过程极为精细。创作者必须考虑材料的烧结周期,因为玻璃随时都有可能碎成幻影。

作品一旦烧成,石膏模具被敲碎移走,露出玻璃作品的雏形。但这“新生”的物件却全然不似展览中的作品那般光鲜亮丽。接下来必不可少的工序是用机器进行打磨和抛光,以便让作品的“内在”尽情表露。同样的,这种“冷加工”同样惊险重重。一旦玻璃上出现缺口或裂纹,多日的辛勤创作就将付诸东流。

如此看来,本次展出的18件作品全都历经了千锤百炼,件件都脱胎于繁杂的制作工序和悉心的揣摩,甚至要接受一次又一次对材质的极限考验(在高温下加热玻璃)和稍显粗暴的对待(打磨抛光)。每推进一步都有可能前功尽弃。

我不禁想到英国的一位作家、教育者和工艺大师派伊(David  Pye)。他提出了“风险的艺术性”这一概念。他认为,对于特定类型的工艺作品,成品的质量在制作过程中有着挥之不去的风险。如果一件作品成功地避开了“步步惊心”的制作过程,最终呈现出来并有幸在博物馆内展出,就像韩熙的作品这样,那么这种“风险”就会转化为参观者从作品本身感受到的一部分内容、甚至是一种享受。我们尽可以为作品感到庆幸,为之所倾倒;同时感叹其制作过程是多么得不易。

派伊还写到:“好素材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意思是艺术创作所用的素材本身“什么也不是”,只有在人类的双手塑造下才能够成为“了不起的东西”。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我对玻璃这种素材并无太大兴趣,令我更感兴趣的是创作它的人,以及他们想要通过作品表达些什么。人类竭力想要创作出一些东西,以此来完成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沟通,通过艺术大师的技艺展示,呈现在底座上的最终作品中。

从韩熙的作品中,我们无疑能够体味到这种愉悦:了无生气的玻璃材质历经艰难、惊险的过程,幻化成令人赞叹的艺术品,登上博物馆的大雅之堂。不过同样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艺术家克服了种种风险和制作工序的挑战,透过铸造玻璃成功传达出这种材质静默的感性与诗一般的气质。对我而言,他的作品从中国传统建筑和大好河山中攫取灵感,再糅合对个人自省、成长与理解的关注。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正飞速地发展着,为创作提供了激情的沃土。但或许有的时候,人们很难有时间、有空间静下来思考,进行自我反省。韩熙的作品似乎就是对这种个人空间的渴求与实现。

这些以具象形态存在的作品令我想到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一句台词:“全世界是一个舞台”。因为这些作品几乎就是为了展示而生的,就好像在舞台上卖力出演自己的角色。虽然这些作品看似在“玻璃的世界中”寻得了一处静思的空间,但或许又不尽然;虽然它们看似从自己的世界中迈了出去,但或许它们宁愿被原本的世界所牵绊?

所以说,这是一次值得细细品味与享受的展览。参观者有机会感受韩熙在创作每一件作品时采用的巧夺天工的技艺、克服的挑战与面临的风险。韩熙个展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有的空间,思考我们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而这正是伟大的艺术所给予人类的礼物。

——凯文•皮特里(Kevin Petrie)教授
英国桑德兰大学 国家玻璃研究中心 玻璃与陶瓷艺术专业负责人,
“英国国家教师奖”获得者,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硕士、博士

 

——形体①、实体、建筑和空间——

透过错综复杂、层叠堆砌的玻璃雕塑,韩熙努力探寻着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建筑与形体是韩熙作品的基本要素。他对实体与空间的把握,再配合玻璃材质的通透清澈,营造出复杂的对话场景,有待观者细细品味和思索。

建筑与形体之间的互动,是韩熙作品对话内容的主体。古代建筑的圆柱、拱顶以及西方古老建筑物的各式图案,营造出单个形体所存在的静默空间。形体本身庄重肃穆,如雕塑般展现着自我。作品中多层次手法的运用以透视的方式延续了韩熙的对话,进一步借鉴了建筑的内容。这种对建筑的借鉴其本身就是一种解构和重组:营造出多层次的空间,使人陷入沉思,忘记了时间。

光线和玻璃,是韩熙作品中的重要元素。玻璃中虚实元素的运用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形态和正负空间。极具穿透力的光线激发了表现效果,凹陷处着色更深,隐藏起来,更突显出整个物体的形态。与此同时,形体和轮廓立即大放异彩,实体与虚空的阴影形成对比。建筑元素、结构、空间与间隙,在对话中进退、交融。在他的一件作品中,光柱从水面升起。这些光柱来自玻璃中的空隙,营造出强有力的组合效应,为整件作品的结构奠定了基调。正是这种微妙的二元性的相互作用,赋予了韩熙作品的力量。

色彩,也是构成韩熙作品对话内容的一个要素。色彩在玻璃艺术中的表现力之强众所周知。韩熙在他的雕塑中加入大面积的色块,以凸显出作品的空间感。色彩能感染人的情绪。韩熙正是通过色彩的运用,为雕刻的对话内容增添分量和感觉。

韩熙的作品反映出扎实的雕塑功底,这显然得益于他常年从事大型公共艺术品的创作。在公共雕塑方面的背景和正规培训令他得以厚积薄发,将玻璃材料独一无二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韩熙之所以选择玻璃,是源于这种材质的特性。他利用玻璃的透明性营造和构建作品。

韩熙,首先是一名雕塑家。同时,他将崭新的视角融入玻璃这种材质。他的热情与执着,令人充满期待。

韩熙也是中国新兴的玻璃艺术家群体中的佼佼者。玻璃对中国艺术界而言还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材料。不过,随着近期部分国际玻璃艺术家进入中国,推动了玻璃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媒介在中国的发展,玻璃作品的制作、运用和理解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得到快速提升。

韩熙目前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该学院在视觉艺术教育方面的成就广受赞誉,在材料实践和知识创新的教学中实现了积极的平衡。

我有幸与韩熙以及中国美院进行过多次合作。我们彼此分享对玻璃这种复杂而独特材质的热爱,分享各自的艺术观点、创作手法。而最重要的分享莫过于我们各自的文化。我曾记得在与韩熙交谈时,感叹过我们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而我们的兴趣又是如此的相似。我期待着与他就玻璃、雕塑以及我们这个纷繁多样而富于变化的世界继续展开对话。

——理查德•怀特利(Richard Whiteley)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主任、教授

(标注①:这里的“形体”是指文章所评论的艺术家在玻璃作品构成中经常所使用的具象人物形态或者其它类似的形象符号。)

 

——展览作品图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琉璃 琉璃
琉璃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