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伊犁尼勒克县和特克斯县的水利工程建设, 201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工程涉及的尼勒克县汤巴勒萨伊墓地和特克斯县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两处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在两处墓地中发掘14座属于早期青铜时代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墓葬,出土一批具有地方特点的典型陶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汤巴勒萨伊墓地位于尼勒克县喀拉托别乡喀尔沃依村东牧区草场中,地处喀什河上游南岸二级台地上。海拔1811.5米。 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集中分布在墓地的东部,发掘7座。因地处海拔较高地区,雨水较多,封堆表面均覆盖厚0.1~0.2米的草被。墓葬地表为圆形纯黄土封堆,直径在8米左右。
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墓向均为西向,墓室近似方形,边长1.5~2.5米,一般东西稍长,墓深在60~100厘米之间。有单人葬、双人葬和火葬墓三种。墓主均侧身屈肢,头西脚东,面朝北,随葬品一般在头端随葬2~3件陶器(陶器旁放置1~2根羊肋骨)。个别墓主戴铜耳环、铜串珠手链和铜串珠足链。M17墓主下半身还有撒红赭土现象。出土的陶器均为素面,手制,夹砂灰陶,少量红陶,微敞口,折肩,深腹,圈足或平底。从器型看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典型缸形器和罐形器;喇叭口铜耳环、铜质串珠等也是该文化的典型器物风格。
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位于特克斯县城南约20公里,地处库克苏河西侧台地上,海拔1298.6米。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集中分布在墓地的中部,共7座。
发掘墓葬封堆直径7~20米,高0.5~1.2米,据封堆构成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纯土堆,一种是在土堆上覆盖一层卵石(形似石堆墓)。据墓室结构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东西向竖穴土坑,底部四周用原木相围构成简单木椁,内不见人骨(可能二次迁出或扰乱),另在木椁墓室西壁建一偏洞,内殉1人,人骨均为侧身屈肢,头北脚南,在其头侧随葬1件陶器;另一类墓室近方形,边长2~4米,墓深在60~150厘米之间,在墓室西部留有较短斜坡墓道,墓室四壁均用卵石围砌至墓口。人骨上有棚木现象。内葬一到两人,均为侧身屈肢,头西脚东,面部朝北,随葬品放置在墓主周围,一般随葬2~4件陶器和马肋骨。陶器为夹砂灰陶,磨光,微敞口,折肩,深腹,圈足。以折肩圈足为其特点,从墓葬形制、葬式葬俗和随葬品来看墓葬属于典型的安德罗诺沃文化范畴。
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是中亚地区著名的一支青铜时代考古文化,其绝对年代在距今第四千年至第三千年之间。新疆地区近年来陆续发现多处安德罗诺文化遗存,其分布主要在伊犁河流域、塔城、帕米尔地区。从发掘或采集材料看,在新疆西部地区存在大量的安德罗诺文化遗存,在甘青地区也有发现,文化内涵也较复杂,但资料零散、单薄,均是遗址或墓葬零星发现,这两处安德罗诺文化墓葬,发掘数量虽然不多,但为研究伊犁地区早期青铜时代文化乃至整个新疆、中亚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的来龙去脉和交互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两处墓地发掘的墓葬出土的大口圆腹小底的罐形器,和直壁微鼓腹的缸形器,及喇叭口形铜耳环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同类器造型相同,说明二者在文化渊源上存在明显联系。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在特克斯县库克苏河西2号墓群则是竖穴石室和木椁墓),土葬、火葬共存,葬式均为侧身屈肢,头一般向西或西南,墓葬形制及葬俗葬式方面也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与以往发掘或采集的安德罗诺文化遗存相比,存在共性,但更存在差异性和独特性。例如境外安德罗诺沃文化中陶器上普遍通体装饰繁缛的几何纹饰,在新疆地区发现较少;尼勒克、特克斯两处墓地出土的陶器普遍存在折肩的现象,除了存在同类平底器,还存在大量圈足器(二者共存),这在新疆以往出土的陶器中未见(仅在托里县萨孜村古墓出土1件器形相近),平底罐则与塔什库尔干的下坂地墓地出土的相似。中亚七河地区该类遗存的陶器也是以平底为主,与典型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有别。墓葬形制也存在明显差异,在特克斯出现了带短墓道的石室墓,这一特征也不见于安德罗诺沃文化中。同是伊犁河流域,两处墓地文化属性相近,但无论是在封堆、还是墓室营建上也存在差异,明显存在文化的地域差异或演变,鉴于此,我们认为这批遗存应该是安德罗诺沃文化在伊犁河流域分布的地方类型,可定名为安德罗诺沃文化汤巴拉萨伊类型,14C年代距今3300年左右,属于安德罗诺文化晚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