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2010年首场藏金鉴宝活动于1月2日在美景鸿城举行,最终一位藏友以一组汉代陶器捧走了本次活动的一等奖,而她也是当天最早一个来到鉴宝活动现场的藏友。
状元
汉代陶瓶
捧走一等奖的藏友带来的一组汉代陶器,其中有两个陶瓶非常精美。据这位藏友说,他们夫妻两人都比较喜欢收藏,家里有不少古代陶瓷。
其中一件陶瓶高约50厘米,腹部直径在40厘米左右。陶瓶胎呈青灰色,表面布满黄土,但还是可以看到陶瓶表面手绘的红色纹饰。另外一件陶瓶通体黑色,形体较灰陶瓶小一些,制作非常精致细腻,黑色陶瓶表面经过磨光,光滑如镜,黑亮如漆。更为难得的是,在陶瓶的颈部有一些纹饰,展示了一种单纯质朴之美。
专家点评:李国灿(河南商报鉴宝专家、河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
第一件是灰陶瓶,灰陶是汉代主要的陶器品种,与商周的陶器相比,汉代灰陶容器在制作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一般表面呈青灰色,火候均匀,烧成温度约在摄氏1000度以上,质地坚实。类似这位藏友带来的这种圆形的容器,坯胎多系轮制,形状规整,表面较光滑。
有一些灰陶表面绘有彩色花纹,这件灰陶瓶上就有旋纹等红色的纹饰,是烧成后才绘描的,易于脱落。目前,这种有彩绘的灰陶只发现于墓葬之中,在居住地遗址没有发现,因此很可能这样的灰陶器是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
那一件黑陶瓶烧制的时间稍晚一些,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这样有纹饰的比较少见,且这两件都保存得品相完好,还是比较难得的收藏品。
榜眼
白玉籽料罗汉
捧走二等奖的是一件和田白玉籽料雕成的罗汉摆件。
这位罗汉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象,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一副睿智安详的高僧德性。而罗汉的衣饰也随风飘扬,褶纹似水,边缘錾凿精美,流利胜过笔描。
罗汉是梵文音译阿罗汉的简称,最早从印度传到我国,罗汉接受人天供养,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的烦恼,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因此在玉雕把件中经常会见到罗汉的形象。
这件罗汉摆件使用的白玉籽料质地温润细腻,更难能可贵的是雕刻师对于籽料上橘黄色皮的处理,下部的一处雕成罗汉脖子上佩戴佛珠上穗子,上面的皮色雕成罗汉的眉毛、胡子和鼻子,保留籽料天然皮色的同时,也让罗汉显得栩栩如生。
专家点评:高国治(河南商报鉴宝专家、中国宝玉石协会宝石鉴定师、宝玉首饰艺术品司法鉴定人、原河南地质博物馆馆长)
高德亮(河南商报鉴宝专家、高级经济师、珠宝首饰艺术品评估师、珠宝首饰司法鉴定人)
和田玉从原料上说有山料、山流水料和籽料之分,其中籽料最为珍贵,而籽料的皮色更是其独有的特征。
其实皮色是玉料在河床长期浸润过程中,周边的铁、石墨等物质,通过玉料表面解理或是裂纹逐渐染色后,留下的红、黄、青、黑等色彩。玩皮色是最近这些年才兴起的风气,在中国古代玉为仁、义、智、勇、洁的象征,因此美玉在大多数时候追求的是“白玉无瑕”,皮色是要被玉匠设法剔除。
但无瑕美玉极为罕见,现在玉雕对皮色也开始巧妙利用,就像这件罗汉把件,留下几点金黄色的皮色,为美玉锦上添花,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使玉石价值倍增。
探花
晚清至民国时期
银元一组
获得三等奖的一位女士带来的11枚家藏的银元,这组银元时间涵盖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
现在收藏的银元主要是清晚期以后的机制银元。在中国自己的机制银元出现之前,外国的机制银元在中国大量流通,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开始筹划机器铸币,次年七月广东试铸了银币,这就是最初的银元。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国民政府铸造镌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这是后来自铸银元中流通最广的两种。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法币改革之后,官方用“法币”收兑换银元,之后银元虽仍在市场上流通,但已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位藏友带来的11枚银元都是真品,高德亮说,现在这一组银元的价格平均每一枚在250元左右,但未来升值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5年之后,这些银元有望升值到每一枚1000元左右,因此非常值得收藏。
专家点评:高德亮表示,银元升值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是最近贵金属的价格上涨,白银价格随黄金价格上涨非常快,现在银价已经达到每克3.8元,这意味着,忽略银元本身的收藏价值,26.5克的“袁大头”按照银子价格卖就在100元以上。
此外,银元目前在海内外市场都开始受到青睐。刻有中华龙图案的银元尤其受到世界各地华人的喜爱,而一部分地区仍有用袁大头做压岁钱的习俗,在现在他们看来,保值升值功能的银元比单纯送压岁钱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