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资讯 >> 艺术展览 >> 正文
中国琉璃网-产品推广
心象-罗小戍玻璃艺术展
作者:牧之 文章来源:中国琉璃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3 16:41:30
分享本文到:



2012年12月18日,上海玻璃博物馆二期奠基典礼暨青年玻璃艺术家罗小戍“心象”个展拉开帷幕。罗小戍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玻璃艺术研究硕士,现任职于国内玻璃艺术领先的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从2005年开始玻璃艺术研究以来,他的作品就屡获佳奖,多次被媒体报道,7年间仅重要参展次数就有18次之多。他的作品,大气者有之,“太极”、“电影”、“四水归堂”等让观者心旷神怡、神思千里;微观者亦有之,“反山鸟”、“蝉”系列作品充满童趣,让人忍俊不禁;“夫子”、“汉官威仪”、“唐·仕女”等作品则凭点、线、面的组合,形象地勾勒出某个时代特定人物的精气神。这种熟练运用材料和技艺收放自如地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功底,反映出他的艺术天分与睿智。

纯粹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理念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也代表他对艺术的追求逐渐走向成熟。玻璃艺术展在国内尚属并不广泛的展览内容,而如今,罗小戍已经开始开办个人的玻璃艺术展,也代表着中国年轻的设计师们对未来艺术的美好明天,并将这些熠熠生辉的玻璃艺术作品传达的理念融入到更多人的生活,成为本次罗小戍《心象》展览最重要的主旨和意义。

 

《心象》玻璃艺术展-艺术家自述

“学院派玻璃艺术的出现,使玻璃艺术的创作重点从物质形式的探讨转向了精神层面,或者说转向了对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的重视。它使玻璃艺术走出了装饰和形式主义的框框,而重新成为思想的载体。”庄小蔚教授曾如是评论。

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开始了自己的玻璃艺术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一个命题时常盘亘脑中:以玻璃作为思想的载体,观念和“语言” 该如何融入作品?玻璃艺术又该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脉?

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这些问题的答案从模糊走向清晰,逐步沉淀为一种创作习惯和指引理念。

我希望以一种纯粹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所熟悉或理解的事物。纯粹,是指对事物本质的直觉感知,剥离一切附加在对象上的附属物,使对象还原到它的本质、本真、本源;纯粹,是以最原初的形态揭示那些隐藏在自然结构下面的本质,而在这个统一结构中,形体单纯而完整。

创作可视为一种心象,它是个人主观情感和外在物像相融合的产物,来自于个人的阅读与视觉经验,源于整个感性生活。在所闻、所见、所感之中,某些情境似曾相识,某些意象屡屡重现。我试图选取和过滤这些流动的、鲜活的素材,舍弃表象的细节,突出那些典型特质,寻求主观情感与事物本质的高度契合,使得作品游离于写实与抽象之间,并与直觉、理念融为一体,体现时间、空间上的恒久性。我希望作品通过对玻璃材质特性的把握和铸造工艺的运用,呈现几何化、圆润、趋于扁平的视觉特征。

此即为作者创作之粗浅心得。

——罗小戍
2012年10月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

 

《心象》玻璃艺术展-序

世界玻璃工作室运动发轫于半个世纪前的美国。1962年3月,Harvey Littleton在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艺术博物馆创建玻璃工作室,同年秋天在威思康辛麦迪森大学开设玻璃艺术专业。Harvey Littleton提出以玻璃为媒介自由表达观念的创作理念,即让玻璃这种材料从工厂的工业制造中走出来为艺术家工作室所应用,他的创举被视为国际范围内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发端。其后,玻璃工作室运动在欧美各大艺术院校蓬勃开展起来,一批艺术家如Stanislav Libensky、Dale Chihuly、Dominick Labino、Marvin Lipofsky、Howard Ben Tre、Daniel Crichton、Irene Frolic、Toots Zynsky、Bertil Vallien、Michael Estes Taylor、Paul Stankard、Keith Cummings、Colin Reid、Steven Weinberg 等,纷纷开始了对玻璃艺术的探索。大师们运用这种艺术媒介语言表述个人的情感、观念和看法,使得玻璃艺术走向前所未有的境界。

循着大师们的足迹,中国玻璃艺术家庄小蔚率先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创办了国内首个玻璃艺术工作室,随后关东海、李文、王建中等于2000年后在国内著名高校美术学院创办玻璃艺术工作室,从事玻璃艺术实验,尝试与国际顶尖的艺术大师对话。在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先行者与布道者的引领下,玻璃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国内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蔓延开来,玻璃艺术也活跃在了中国当代艺术舞台。

在国内玻璃艺术领域成长起一批充满激情的、活跃的年轻玻璃艺术家。他们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与汲取国内外大师们的艺术精髓,一边积极勤恳地探索玻璃艺术与本土思想文化传统融合的路径。罗小戍正是这批年轻的玻璃艺术探索者中的一员。他的作品,大气者有之,“太极”、“电影”、“四水归一”等让观者心旷神怡、神思千里;微观者亦有之,“反山鸟”、“蝉”系列作品充满童趣,让人忍俊不禁;“夫子”、“汉官威仪”、“唐·仕女”等作品则凭点、线、面的组合,形象地勾勒出某个时代特定人物的精气神。这种熟练运用材料和技艺收放自如地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功底,反映出他的艺术天分与睿智。

艺术的原初,乃是通过双手与工艺语言传达思想与情感。越是本原的东西,形式越简单质朴,亦最能打动人。这是罗小戍艺术作品所追求的。

我们期待着像罗小戍那样一批中国玻璃艺术探索者茁壮成长,走向世界。

是为序。

——汪大伟教授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心象》玻璃艺术展-部分参展作品

 
《心象》艺术展现场

 
《惊蛰》

 
《谷雨》

 
《汉官威仪》

 
《唐.仕女》

 
《夫子》

 
《电影》

 
《反山鸟》

 
《太极》

 
《四水归堂》

 
《三刀蝉》

 
《一刀蝉》

 
《无刀蝉》

 
《汉宫 侍女》

 
《苏州园林漏窗.柿子树》

 
《苏州园林漏窗.竹》

 
牧之与艺术家罗小戍的合影

 

附:《心象》玻璃艺术展-相关艺术评论

《艺术创作观念和玻璃加工工艺的相遇和共同发展》
艺术观念和玻璃工艺的相遇和共同发展,构建了我们今天称为“玻璃艺术”的作品,它没有实用功能,是当代艺术家思考的视觉结果。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人们开始了解玻璃可以作为一种纯艺术的形态存在,并开始解读它、欣赏它,也看到了它的文化潜力。玻璃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次思想的过程,概念永远领先于制作工序,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立观察、理性思考和做出判断的结果。它强调了文化的意义,一个多元的玻璃世界正在纯粹的精神领域发展,在这样前提下的讨论和对话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在文化的框架下,玻璃艺术超越了传统,超越了经验,已经成为整个当代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开创一个崭新的未来是一个挑战,意味着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更多地探寻艺术创作的价值。同时,我们还需要有 “共享现实”(shared reality)的观念,也就是说,我们在大体上赞同存在什么东西。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相信神力和迷信的世界里,而我生活在一个由神经元、突触和内啡肽组成的世界中,我们几乎没有可能在一起对话。如果我们成功地建立起艺术家和社会的关系,玻璃艺术就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说,思想的边界在哪里,玻璃艺术的世界就延伸到哪里。

——庄小蔚教授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主任
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荣誉教授

 

《心诚种得琉璃果》
小戍为人既谦虚又和善,厚道又淳朴,这些都写在他笑呵呵的脸上。今年他又喜添贵子,这是他勤劳、善良修来的福分。这些年做玻璃的体验就是,怎样的付出就有怎样的结果,以玻璃的名义虚假不得。勿要小看他这十几件作品,须知他不是全时艺术家,他得在教学之余来创作,而且,从他每一件作品看得出,他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作品没有丝毫的含糊,这其中包含着无数的造型推敲,无数次面对失败的平静心态和思考。他的作品在风格和主题上有些差异,而这差异来自若干年孜孜不倦、苦苦寻求的时间跨度,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跨度。

——关东海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主任

 

《心游神现》
水和玻璃是不同的。水,变幻莫测难以捕捉。玻璃,坚硬锋利且又易碎。水和玻璃又是相同的,一个是流动的透明,一个是凝固的清澈。中国文化艺术侧重于“心游” 。“游”从水如流,曲水流觞般地在天地之间游历。青年艺术家罗小戍的系列玻璃艺术作品恰是如此,其造型籍中国传统艺术的基因萌发并绽放着具有时代感的创新蓓蕾,耐人寻味且亲切感人。

水是柔弱的,但却可“穿石”。罗小戍也具有这样的品质,其瘦小身躯蕴含着坚毅能量,执著认真,善于思考,在默默无闻的几年中创作和积累了一批优秀作品,同时,还协助我们同济大学筹建玻璃造型工作室并向学生传授技术和方法。

在这次的展览中,罗小戍以玻璃将其似水流淌的心象定格,让我们看到了活跃在其内心深处的美丽。

——阴佳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创新基地主任

 

《“心象”之印象》
一如其人,罗小戍的“心象”系列作品如同他本人一样安静、不张扬却充满对玻璃艺术的理性思考和理解。
小戍的“心象”思考是对传统文化运用玻璃艺术语言的立体再现。其《惊蛰》、《谷雨》、《四水归堂》、《汉官威仪》等许多作品对传统的思考一如其名,可从其作品名中窥见一斑,如他本人所说“以玻璃作为思想的载体,观念和“语言” 该如何融入作品?玻璃艺术又该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脉?”,不媚不亢,在如此“海派”之境遇中更为可贵,我想这些作品就是他是理性思想的脚印、是探索的答案。

“纯粹”的形式和材料语言是小戍另一个一如既往的追求,从印象中他的硕士论文到“心象”获得的进步,是专注的、内敛的、理性的。学、问之间追索玻璃艺术的“纯粹”精神气质,用“心”物化“象”之本质。

——李文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主任

 

《“象”由心生》
当玻璃作为一种材料,通过艺术家之手变成艺术品时,其超越物象所表达的感情,便已经如同温润的血液,注入到了冰冷的玻璃中。可以说小戍就是这样一个以心“象”物的艺术家。说他以心“象”物,是因为其作品表达的,并非客观景物的摹写或架空的抽象虚构,也不是简单的几何体组合或光影的交错迷幻,而是用直觉将客观事物进行整合、重组,并将这种感知单纯地渗透到点、线、面中构成的组织整体结构。这种眼中之竹到心中之竹的升华,是小戍所追求的以“心”象物,抑或是他心灵所期许的净澈和纯粹。同时,注重东方审美意趣的表现——形象简约、圆润,着色沉稳、低调,意境含蓄、温婉,是小戍作品的共同特征。小戍自言深受传统文化的“毒害”。毒害当然谈不上,不过他在作品中用“心”与物交流,用“心”与历史交流,用“心”与传统文化交流的那份真诚,每个人都感受得到。

——黄一迁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青年教师

 

《心象》玻璃艺术展-资讯
展览时间:2012年12月18日-2013年3月7日
展览地点:上海玻璃博物馆二楼临展厅


新闻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逸雅集作为中国琉璃网的文创平台,着力推广琉璃艺术、古董雅玩、茶道香道、花器文房、佛像禅饰、竹木铁陶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期待您的支持与加入!

    逸舍工作室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12室
    逸方空间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01室


    • 周二至周日,9:30-16:30
    • 周六夜场,16:00-21:00
      (5月1日-10月31日)
    • 周一闭馆
    •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
    博物馆官网 www.shmog.org
    博物馆微博 e.weibo.com/shmog

    上大美院玻璃工作室

    中国高校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玻璃工作室,经常参加国际性专业展览,许多作品被各国博物馆基金会收藏。

    除研究生教学以外,工作室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琉璃网”合作开设玻璃文化课程,每逢春、夏季开班,对全社会开放。详情查询琉璃论坛……


    【精选图文展区·热租】
    • 收藏品、艺术品网站
    • 琉璃艺术家、工作室
    • 文房、礼品、工艺品
    • 传统手艺、创意设计

    【合作·推荐】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