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资讯 >> 考古收藏 >> 正文
中国琉璃网-产品推广
拍场真伪辨析与赝品成交疑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0 12:51:34
分享本文到:


  新闻背景:


        真伪论辩的话题在艺术市场上早已屡见不鲜。伴随着市场自去年以来的强势,流通中的作品真伪辨识鉴定也更多地进入到公众的视野。然而,艺术作伪亘古至今,自西至东都是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参与人数的众多,专业水平的参差,市场利益的追逐等因素都让“去伪存真”这一理想在实践道路上举步维艰,如何更大程度上规避风险,选择真正的好的作品进行收藏,除了需要一双“慧眼”还更需要一颗“静心”。


  伴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强劲走势,春拍市场的走向以及伴随市场繁荣而突显的伪作赝品问题都成了时下的热门讨论。来自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王凤海副秘书长、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鉴定专家长杨丹霞女士以及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先生就此问题进行了颇具深意的探讨。


  近日春拍市场一片繁荣,新买家的入场以及书画市场的回暖让整个行业兴奋不已,但同时带来的问题也开始突显。新买家如何辨别所买拍品真伪,如何从不同的分析声音中得出理智选择,渐次走高的书画类藏品入手时应该关注的问题以及其发展潜力都成了本轮行情中一个个响亮的问题。


  目前的艺术品鉴定面临众家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新买家往往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容易盲目跟风或者迷信“权威”。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鉴定专家长杨丹霞女士,以其从事鉴定工作长达二十余年的经验指出,由于目前的鉴定只能依赖专家目鉴,出现鉴定结果不统一的情况实则难免,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五个基本方面:一是专家参与研究的时间长短;二是鉴定者本人的天分及悟性的高低;三是眼界的宽泛和接触艺术品的多寡;四是专家与真品零距离的接触机会;五还在于专家自身的人品。新老买家们应当本着理性思考的原则,不盲目跟风。


  而对于艺术品造假古今中外长期存在的现象,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副秘书长王凤海表示,由于艺术品本身价值的特殊性让其更多的成为了文人雅士的爱好或是富人的游戏。虽然目前市场的三方参与者还处于较为浮躁的状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在逐步推动整个市场的成熟和成长,让更多人认识到艺术的价值,为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他提到,真伪鉴定是一个长久存在并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但整个行业的改善及提升是必然趋势,需要全体参与者的不懈努力。


  最后,在展望今年春拍市场时,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董国强表示目前市场强劲的上升趋势已经得到业内众人的普遍认可,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站上一个全新的平台,今年的市场还会在去年的基础上稳步上升。新进场的买家为市场推波助澜,而焦点拍品集中在近现代大师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人的名作,作品价格相对于去年秋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藏家们须对此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春拍的基调已经定下了:好的东西都是天价。


  匡时会客厅:


 


  记者:随着我们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品伪作越来越多地出现艺术品市场里,艺术品伪作泛滥和艺术品市场之间有什么互动关系?


  王凤海:这个话题在当下很时髦,但我又给了它一个词叫做很泛滥。艺术品本身跟我们的吃、穿、用这些生活消费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消费品,但是从本质上说是满足人们一种审美、装饰、美化等等功能,而不是吃、穿、用的功能。所以在市场上说作假泛滥等等,这个词用得并不是非常恰当。艺术品有一个学习、传承的自古至今的成份在里边,很多艺术家都是模仿先人一步、一步做起来的,所以单纯地把艺术品模仿、传承、学习、丰富自己的技法一概地都说成是作假,有一点不是很恰当。但是不排除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而作伪现象。


  杨丹霞:作为中国书画而言,从中国书画开始进入市场时作假情况就存在,所以实际上中国书画的作假从南北朝就开始了。这还不是刚才像王先生说的是出于模仿、学习、传承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不是说因为我们国内有了拍卖公司、有了拍卖的市场后作假现象才出现,而是从南北朝到现在,作假只不过是由以前比较隐蔽、不引人注目变成了像现在这样进入了公众视野。书画收藏跟其它门类艺术品收藏不太一样,书画在各艺术门类当中有它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书画是真正的艺术品。而家具、瓷器、玉器、紫砂按严格的分类来说是工艺美术品。因为造假自古以来就有,所以没有必要执拗于假艺术品跟艺术市场的关系。市场开放了十几年各个门类都有作假情况存在,六几年、七几年假作品是以另外的形式来传播、流通的。现在信息流通很广、媒体参与较多,所以给大家一种现在假货很多的感觉。


  王凤海:这个问题我再补充一下,我刚才说有那个成份,但是也不否认作假。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说过中国拍卖业或者是拍卖企业是靠着卖假画、假拍、卖假的话,但从1992年北京国际拍卖会开始到现在十七年了走得很好,我仍然觉得作假毕竟是极个别的现象,而不是拍场的主流。


  记者:由于艺术品市场的开放性,艺术品作假在市场上难以杜绝。那我们如何有效地去避免呢?


  杨丹霞: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儿难回答。我们如何杜绝它,这个“我们”指的是谁?是指拍卖行,还是指买家呢?还是指其他人?只要买卖存在,造假确实不可避免,但是不可避免并不意味着说没有办法。同样对待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因为不同的工作性质和不同的需求。就拍卖行而言,国内最早成立的拍卖行是1992、1993年,走到今天才十几年,拍卖的从业人员有一些很好的专家,也有一些进入这个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他在征集作品或是跟藏家进行交流、选择拍品的时候,在这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包括他的学识、修养各个方面,究竟能有多少时间允许他去深入地研究和仔细地判断,这都是一个疑问。另一方面,通过拍卖行来实现的买卖交易,如果一个假货成交了,这个板子要打也先要打到买家的屁股上,而不是去打别人,为什么?书画消费是所有艺术品交易中最高端的东西,要玩这个高端的消费也得是高端的人才行。一个完善的、有序的、健康的市场,不是要把某一项很繁重的责任很严酷的都要划定给某一类人,划定给拍卖行,划定给某几个专家,或者说划定给某几个买家,这个有失偏颇。但是我们把话说得这么狠主要为了提醒那些刚刚入行的有志于成为收藏家的人。作为收藏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所以不论拍卖行还是买家,如果大家都能够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去努力,市场还是慢慢地在步入正规。


','

  王凤海:我非常同意杨老师的观点,艺术品本身是一种高端的消费品,用白话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艺术品本身之所以现在人们议论这么多,跟它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艺术品本身的真伪问题,目前来说我们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即便国家现在制定了一个标准、指定了一个机构,真伪鉴定也只是法律意义上的,而不见得是客观事实。艺术品的鉴定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倾向于杨老师这样的专家,主要靠目鉴。据我所知自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鉴定专家敢说自己目鉴百分之百正确,那么专家目鉴显然很可能有不见得看得准的时候。第二是文献佐证,但文献佐证也不是完全百分之百靠谱。第三靠仪器,但科学仪器的辨伪仍然不能解决艺术品的真伪问题,它就是由艺术品本身的特点而定,这也正是收藏艺术品的兴趣所在。但既然要进入这个领域,建议首先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拍卖法》、《拍卖管理办法》、《拍卖监督管理办法》等。第二,建议客观地学一些艺术品方面的知识,多请教一些老的专家,多做一些研究。进入拍卖领域的竞买人很多并不是收藏家,而收藏家应该是我们的主流。现在很多人想投资艺术品,有的人还想做投机,恨不得上午买了,下午就卖出去,还能赚一笔钱。所以我总结两个字叫做“浮躁”。


  由于这种浮躁的心理导致自己盲目地进入是错误的,预防浮躁首先心态一定要平和。实际上我们在制定《拍卖法》的时候是给了竞买人救急手段的,在拍卖日举办七日前要发公告,这就给了竞买人一个广泛的信息披露的机会。同时还规定必须有两天以上的展示,这就给了竞买人一个近距离亲自接触这些拍品,或者请其他专家帮助他接触拍品的机会。瑕疵不担保只是拍卖公司有义务向竞买人说清楚拍品的状况或做一个免责声明,既不保证这件拍品的真伪或者它的瑕疵。在这种情况下拍卖人就可以依法解除交易。如果竞买人都知道这些法律程序,在买的时候可能会更慎重、更客观。


  记者:国际惯例中规定拍卖行不对拍品的真伪问题负责,这个会不会伤害到我们收藏者的利益?


  王凤海:我们所说的利益,权利和义务都应该是对等的。拍卖在我们国家是三方当事人,跟国外也不完全一样。在国外的拍卖企业里,既可以公开拍卖又可以买断经营。1996年我曾经在英国的苏富比、佳士得学习,他们可以买断经营,同时在场上拍不出价的拍品还可以洽谈交易,纽约佳士得就有一个硬硬地翻译过来叫私秘洽谈室。假如拍品保留价是一百万,举到了九十万再没人买就要流拍,但是有两个救急手段,一个是拍卖师可以出价,或跟出到九十万的人谈。而我们国家是不允许的,国家法律规定拍卖人不能在自己的拍卖会中自己买东西,同时拍卖人也不能去搞变卖交谈交易。所以我们国家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像嘉德、瀚海、中贸、匡时、永乐等做得还是非常规范的。


  杨丹霞:我认为刚才王先生说的藏家、拍卖中介、买家都应该心态平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就目前来说这几乎是近期之内一个不可实现的理想。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从我们国内拍卖市场上看不但感受不到任何危机的影子,只能感受两个字就是“疯狂”,我觉得这个疯狂不是一年、两年,三年五载能过去的。疯狂背后的因素我觉得还是赚钱效应闹的。所以在这种效应底下出现这种疯狂也很正常,而且我觉得这种疯狂还能延续一段时间。原来我在清华讲课的时候就打了一个比方,跟很多总裁班的老总讲艺术品投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你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你永远走不到别人前面去。实际上中国古代书画,为什么刚才王老师说要以平和的心态?古人玩书画、玩其它的铜器、玉器、要像今天这样的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窗明几净的书斋里面,几个三五知己凑在一起把自己的宝贝拿出来,净手焚香、怀着感恩、恭敬的心,对待文化艺术。不是说现在恨不得春拍买了,秋拍再换一家,再去变现,不是这样的。所以整个现在不是说拍卖行业浮躁或者是说买家浮躁,整体我们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为什么说平和也好,有序的发展也好,不是说要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缓慢的,慢慢渐进的一个过程。作为现在的买家要慢慢地去涵养自己在人文、在艺术、在各个方面的修养,真正懂得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和当时古人的心境。你看到一件作品首先不是看到它的钱,而是要对它产生共鸣,再花钱去买它研究它,这样是一个最佳的状态。所以我们所期望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寄希望于未来。


  记者:心态平和,按照自己喜好、趣味去收藏,也是专家给我们收藏者的一个建议。刚才说到我们的艺术品鉴定问题,现在我们专家在鉴定中国书画时主要依靠个人经验还是科学技术?


  杨丹霞:目前还是目鉴这一种途径,曾经也有某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要搞一个课题,弄一个仪器来代替人的眼睛,但是目前为止弄了这么长时间,也有不止一拨人在弄,但是能够运用到实践当中或者取得大家认可的还没有。所以中国书画基本上还是依靠人的眼睛,就是我们所说的目鉴。实际上目鉴往往有的时候比机器要灵,因为假的作品是随时随地会有变化的。书画的唯一性使其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唯一性就决定了这个画家倾注在这件作品上的功底,这就需要从事鉴定、研究的人要对书画家整个艺术经历、笔墨特点、款题特点、用印习惯,包括当时的纸张材料等等一切都要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所以我们说目鉴有主观性,任何鉴定家、专家如果说从来没有看错过,这样的人不存在。大家都是在从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总结当中慢慢成长的,如果有人说没犯过错误,那肯定是伪专家。


  王凤海:我同意杨老师的观点,艺术品鉴定有三种办法:专家目鉴、文献佐证、仪器辨伪。尤其在书画鉴定上专家目鉴很大成份上是靠感觉,拿到手以后第一感觉真假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这个仪器是做不到的。不光是我们国家,在世界各国专家都很值钱就是因为经验本身是不能替代的。


  记者:现在主要是依靠专家的目鉴,可能有的专家观点会不同,如何处理专家莫衷一是的局面?


  杨丹霞:专家也不是莫衷一是,像八十年代初我刚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就是那些老爷子们六七个凑在一起,把全国各地博物馆的书画都要过一遍。那时我就负责开卷,对面坐着很多老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我把作品一打开,这些老先生们都不用对眼色,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那么目鉴是怎么来的?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看作品材质,材质是有年份的。比如王羲之、王献之近代的纸,它的高度那是历史有记载的大概是26公分上下;隋唐时期的纸27、28公分到30公分,材质它是有时代性的。装裱的时代,一个朝代跟一个朝代装裱不一样,装裱还有地域差异,北京叫京裱,南方叫苏裱。包括用料的颜色、装裱的形式、糨糊的稀稠程度、糨糊里边的成份都有不同。


  第二,看画面本身,画的山水也好,人物也好,历史故事也好,它也是有年代的。从这些图像当中反映出的时代性是可以供我们判断的。书法也有避讳字,历朝历代皇帝直系亲属的名字都要被避讳,不能随便使,这字也是有时代的。还有比如说画一个什么画的时候,说唐人诗意,说是一个元代的画,那就不可能。因为元代的文人不画唐人诗意,这个画唐人诗意画个图,好比说杜甫写一首诗,就这个诗的意思画一个山水,那这个要到明代以后才出现,就是这种题材,诸如此类这是第二类。


','

  第三,看一个画家早、中、晚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或者说整个这一个时代的变化,个人风格、时代风格,这是第三个依据。


  第四,作品所承载的作者其它的内容,除了图像或者是文字本身,比如款、印。根据艺术发展的历程早年的款跟晚年的款是不一样的,要把画家的款题和印章使用的规律把握好。


  第五,考证作品流传过程的真实性。


  但除了目鉴之外,我们还要回去做案头功课,将目鉴和考证相结合,基本上就能做出一个肯定或者是否定的结论。用文献要相互结合,不可偏废。


  记者:现在国内有没有比较专业权威的鉴定机构能担负起对艺术品鉴定的责任?


  杨丹霞:就是国家鉴定院。


  王凤海:目前国家文物局有鉴定委员会,文化部有一个评估委员会,我们可以请他们鉴定,但这个并不是唯一的。现在这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一个东西,法律规定统计的鉴定机构是没有的。总体上说目前我们国家,对书画也好,其它的艺术品也好,做鉴定没有标准;第二确实没有统一、权威的机构来做,都是凭着专家自己的造诣。


  杨丹霞:比如说高检高法要是接了重大案件,好像就是找国家鉴定委员会。不是某一专家出具意见,而是找一批专家针对一类东西各自阐述自己的意见,意见基本上一致的,由国家鉴定委员会出具一个书面证明,盖了公章给高检或者是给高法,这样的情况倒是有。


  王凤海:但是这不是作为一个唯一的依据,仍然是一个咨询意见。我曾经在96年到过英国,英国有一个叫做文化和国家文物局这样的机构,有六个人成员。当时我还挺奇怪,我们国内做都是单数,少数服从多数。而它只要这六个人里边做出一个结论,限定一个时间,比如说三个月或者是半年之内,如果国内有出同等价钱留在国内,没有的仍然可以出境。但是这个委员会也是非常重要的时候才用。我们国家据我知道目前这样的也没有。


  杨丹霞:国家鉴定委员会是不对私人开展鉴定的,基本上都是公对公的,包括故宫博物馆也一样。我们的一些学术委员会或者是鉴定委员会也都是针对在我们院里面将要收藏或者收购,或者接受捐献某一类文物的时候,会启动专家机制。


  王凤海:所以有一些人到拍卖公司说这个作品经过了某某专家鉴定、出具证书之类,我都告诉他们国家鉴定委员会是不允许对个人出具证书的。


  杨女士:我觉得好东西、真东西自己会说话,证书这个事现在确实比假货还有泛滥的趋势。实际上真东西开了证书,或者有一些名声不太好的真专家、假专家们做的题跋,没准儿还把这个东西给毁了。包括一些跟收藏有关系电视节目,还有就是证书的问题,基本上它的对象都是一些低端的人群。真正在收藏上有一定的见识见解,对收藏各个门类有相当的知识、有一定收藏经验的人来说,不会去看这些节目,更不会去什么证书,纯属花冤枉钱,当然这么说会得罪一些人了,但是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市场有序的发展是必要的。


  记者:现在市场上还有另一类作品,就是旧时仿作,如何看待旧时仿作在市场上的高价流通呢?


  杨丹霞:这个很正常,有这需要。


  王凤海:很正常。


  丹霞:旧时的仿作,中国古代书画有几个方法可以让一件东西变成两件甚至更多,如摹、仿、造、改、填、拆、配等八种方法,就可以使一变二或者是一变三,或者是N多。但是这些方法怎么样来区别是造假还是学习,这主要就是一个主观的问题。


  王先生:这个题目本身就值得探讨,所以如果归到我们现在意义上造假的话,就应该分析有几个:第一个是主观故意;第二个客观事实,同时要有一个损害其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才能力归到作假。


  记者:我们的艺术品市场真的去伪存真这条道路上举步维艰。


  杨丹霞:这个很正常,书画的收藏玩的就是心跳。第一它是高端的消费;第二,这个乐趣就在这儿,假如说都买真的东西,不存在真伪的问题,因为你学习的乐趣、玩赏的,甚至是斗智斗勇、斗钱、斗知识,所有的乐趣都在这里头。高端消费需要你不光是财力,财力是最基础的一个入门,你还要有知识,不光要懂作品本身、懂书画家本身,还得对专家有一定的了解。你找错了人帮忙,基本上就跟入了邪教差不多。假货的问题很复杂,有多少人在这个市场里边活动,就有多少人的因素和责任,不是那么简单。


  记者:最后两位嘉宾每个人用三个词,给我们初入行的收藏爱好者一点建议。


  王凤海:心态平和,买自己喜欢的,多向别人请教。


  杨丹霞:首先要认真地学习和了解书画史及书画鉴定相关的知识,争取做有眼的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广交朋友,找到好的师长、好的参谋;


  第三,不要急于求成,要心态平和,无论是买东西,卖东西都存在这个问题。在这种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表面的繁荣的状态下,希望买家能够冷静下来,多多地学习,能够让自己的钱花对地方,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都是物有所值。


新闻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逸雅集作为中国琉璃网的文创平台,着力推广琉璃艺术、古董雅玩、茶道香道、花器文房、佛像禅饰、竹木铁陶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期待您的支持与加入!

    逸舍工作室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12室
    逸方空间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01室


    • 周二至周日,9:30-16:30
    • 周六夜场,16:00-21:00
      (5月1日-10月31日)
    • 周一闭馆
    •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
    博物馆官网 www.shmog.org
    博物馆微博 e.weibo.com/shmog

    上大美院玻璃工作室

    中国高校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玻璃工作室,经常参加国际性专业展览,许多作品被各国博物馆基金会收藏。

    除研究生教学以外,工作室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琉璃网”合作开设玻璃文化课程,每逢春、夏季开班,对全社会开放。详情查询琉璃论坛……


    【精选图文展区·热租】
    • 收藏品、艺术品网站
    • 琉璃艺术家、工作室
    • 文房、礼品、工艺品
    • 传统手艺、创意设计

    【合作·推荐】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