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琉璃官窑厂内,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的琉璃窑是成对出现的,因为,一块色泽美丽的琉璃瓦,必须经过两座窑炉的煅烧方可制成。
这两座窑分别叫做素窑、色窑。窑工们正从这座窑里运出洁白的素坯,这一座便是素窑了,它的窑门可容两人进出,一间窑室一次可以烧三、四千件素坯瓦,。而旁边较小的窑室叫做色窑,烧好的素坯上釉之后被放在色窑里烧制,色窑的门较窄,约一人宽,一间窑室一次只能烧几百件琉璃瓦。烧素窑使用煤为燃料,而色窑则需燃烧木材。
琉璃的制作工艺是采用两次烧成的方式,第一次将制好的黑色瓦坯烧成洁白的素坯,第二次则是为素坯施釉后烧成色彩缤纷的琉璃瓦。上釉的素坯经过窑火的洗礼,火温稍有差异,出窑的琉璃瓦便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然而,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琉璃瓦,对琉璃瓦色匀净统一的要求异常苛刻:琉璃官窑在大规模烧制前,须先向宫廷呈送三块样瓦,由皇帝在大殿亲自检验,其中的两块瓦由工部保存,另一块则送回琉璃窑作为样品。此后,琉璃窑烧制出来的所有瓦件均须与这三块瓦款式、色泽完全一致,方能通过朝廷工部的验收。
为了控制琉璃瓦的色彩,窑场在普通的素坯窑之外另设色窑,色窑的规模较小,窑室内的温度相对易于掌控,烧成的琉璃瓦色彩统一。而采用昂贵的木材作燃料,也是为了便于精确地控制火温,而且,木材烧制的琉璃瓦釉色更加光亮明净。在琉璃厂,专门负责看火的烧窑人似乎干的是最清闲的活儿,他只须坐在色窑的旁边,看看火,什么也不用做。然而,不论旁边的素窑如何浓烟滚滚,看火人如果发现色窑冒出了一缕轻烟,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因为,色窑冒烟,表示窑温超出了烧釉规定的温度,一缕轻烟,可能意味着这一窑的琉璃瓦前功尽弃。
素窑和色窑,诞生于皇家建筑的苛刻要求,当王朝已成为过往,这成双的窑室依旧留存,它们成就着精湛的琉璃工艺,华美的中国建筑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