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中作者做实样的琉璃珠为现代制作,并非汉代珠子)
东西虽小,却解决了古法琉璃复原的想象。
这种"缠绕技法"一直沿用(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准确,西方比较规范的术语是wound glass)。
但没有谁能像汉代工匠那样不计细要,因而在实物上保留了技法的直接证据。
这是想象中的古法琉璃珠的技术复原,下图是出土的陶模,也是技法的佐证。
上图是后人复原的古法琉璃珠子制作的技法之一,
我叫它缠绕技法,因为现在国内还没有规范的术语。
你看到图片上的绿色部分是用于搁置那只小棍(一般是金属的)的基座。
`花梨镶紫檀补充:`小棍上有层白色物质,通常起脱模作用~
第二图就是那种基座的出土实物,有明确地层表明是战汉物,陶制的。
小棍一是为了技术操作的需要,另也是为了给珠子预留穿孔,
缠在小棍上的东西就是琉璃溶剂,高温下呈粘稠状,
缠绕在棍子上等待冷却后就成了以下实物的样子。
这是我买到的实物,技法的印记很明显。
这样的小珠子大多是兰色和红色,
我瞎猜兰色的是加钴料(湖蓝是钴,深蓝是硅?),红色的可能是铁?
最有意思的是,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有时候可能因为粗心,
不经意把两种颜色的琉璃溶剂混在一起,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效果,很漂亮。
单面模压法:
据说单面工的琉璃壁等就是这种技法。
双面模压技法:
推测蜻蜓眼就是第二图所示这种工艺,工艺步骤可能比较复杂。
内外范的模铸法:
下图是模铸法示意图和出土的陶模。
古今模具的对比,很有意思
注意那现代模具是老外设计制作的,手工技艺正是他们的热门。
我们对珠子开发得不够,其实不仅是技艺的开发,学术的研究更是欠缺。
大概很多国内学者都没有注意到,
珠子是古代艺术品中含盖材料和材质最丰富多样的门类。
无论人工或是天然材料,凡我们能想到的,几乎都可用于珠子的制作,
这是其他艺术品没法肩比的,况且珠子包含同样的技术难度,又便于携带,
是古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技术和艺术传播的绝好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