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研讨篇 >> 琉璃文化探讨 >> 正文
 
琉璃 琉璃 琉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中国古代的琉璃进口贸易
作者:冰花楼主  文章来源:博山信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2/20 16:35:18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在我国古代,人们所使用的琉璃制品,只有小部分的珠、钏之类是自己生产的。大部分的器皿等物则是从外国进口。《汉书·地理志》中有一段关于当时琉璃品进口的记载,历来广为学者们所注意,那就是人们常说的"武帝使人入海市璧流离"。


  汉武帝时,负责宫廷物资供应的"黄门署"经常派官员,带着"译长",在广东一带招募渔民乘船出海。他们既是汉朝的使节,也做贸易。他们出发的港口,是日南、徐闻、合浦等处。日南即今越南顺化的广治一带,汉武帝时在此设日南郡。属汉之领地;徐闻即今广东徐闻县;合浦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县。当年远航船队带出的物品为黄金和各色丝绸,可见在两千年前,黄金已是国际贸易中的硬通货了。而各色丝绸本来就是汉代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由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而开辟出来的西域通道上,驼队络绎,驮的多是丝绸,所以被后人称作"丝绸之路"。近代的一些学者又把汉武帝的商船队所开辟的这条海上航线称作"海上丝绸之路"是很有道理的。船队归来,换回的物品则是"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琉璃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船队从港口出发,航向正南,"船行可五月"到达远航的第一站——马六甲海峡中的"都元国"。继而穿马六甲海峡北行,"船行可四月",到达今缅甸仰光东南的"邑卢设国"。再西行"二十余日"到"谌离国"。

 

 

 

  在这里,船上的官员和译长等离船登岸,溯伊洛瓦底江而上,"步行可十余日"而到"夫甘都卢国"。弃船登岸步行,必是不带货物,看来是去完成一项外交使命。主人也款待汉朝来宾,并用船把他们送回谌离国港口。从谌离国再出发向西,"船行可二月"到印度半岛东南岸的"黄支国"。在这里,他们可以用"黄金、杂缯"去交换"珠玑、璧流离"了。不过,据清人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的考证:"安息(今阿富汗)、天竺(今印度)交市于海,琉璃、珠玑盖自大秦(罗马帝国)交易而来"。可见黄支国的商人也只是二道贩子而已。黄支国南不远有"已程不国",即今斯里兰卡,这是汉朝船队远洋航行的最后一站,"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汉朝船队回归,先回到黄支国,"船行可八月到皮宗"。再"船行二月到日南象林界"。象林是汉属南郡最南边的一个县,到了这里已经是回到中国了。


  以上是笔者查阅资料,对《汉书·地理志》中有关琉璃进口的一段记载所作的剖析。我国古代的舶来琉璃品,除了由西域丝绸之路输入之外,就是从这样一条远洋航线上取得的。然而,以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作这样的远洋航行,几乎与冒险无异,难免会"苦逢风波溺死"。而且大洋之上,海盗出没,即使侥幸生还,大概也要在海上漂泊数年的时间。这就是古代那些琉璃制品价值远高于金银的原因。汉武帝时从海外进口琉璃制品,并不是说这就是海外琉璃传入中国的开始,但这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1984年笔者在故宫博物院的一个出土文物展览中,看到了从广州象岗南越王赵昧墓中出土的部分文物。其中有几片蓝色的玻璃片,大约有12CM长,5CM宽,有3MM厚吧,表面十分光洁,周围还镶着细铜框。这明显是舶来品。笔者以为这应该是镶嵌"琉璃窗扉"用的,而且应该就是汉朝的远洋船队出海所换回之物。南越王赵昧是汉武帝同时代人,以他的身份、地位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他享用这些贵重的舶来品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琉璃 琉璃
琉璃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