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琉璃瓦工艺,是以陶为胎、施以琉璃釉(主要成分是氧化铅)再入窑烧制成的一种工艺品。根据历年各地古墓出土实物证明,在战国时期(公元前四五百年)即已出现琉璃工艺,但质料不纯,有时与料器混淆不清,到了宋代,出现真正的琉璃工艺。元明以来,山西是琉璃工艺的主要产地,山西的阳城、平遥、汾阳、文水,陕西的朝邑,河南的修武,以及北京(琉璃厂)、南京、山东等部分地区,都出产过琉璃器皿。
明清以来,烧造琉璃的技术更有发展,釉色及品种都有增加。釉色从黄蓝绿三色发展到翡绿、孔雀蓝、紫晶、黑白筹达十多种;品种从一般砖瓦发展到建筑装饰附件如兽头、螭吻,及室内用品的"绣墩"(或称"坐墩")与其他器物(如民间实用的绿釉大小套盆)等。北京北海公园的琉璃九龙壁,北海公园及香山公园的琉璃牌坊,山西平遥太子寺的九龙壁等,都是元明清各代留存下来的琉璃工艺的代表作品。建国后,北京已能制造近二十种釉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