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玻璃串珠项饰是匈奴贵妇们华丽的首饰
从西周时期出现的玻璃珠开始,直到东汉时期,生活在北方草原的先民们一直以玻璃珠与其它质地的珠饰一起作为项饰,生前佩戴,死后随葬。这期间,他们将玻璃看成一种珍贵的装饰品,或与玉石、金银、骨器、玛瑙、松石相串,或将玻璃作为镶嵌物使用。总之,数量少、工艺差、体量小,是草原早期玻璃器的状况。这期间最耀眼的玻璃珠饰属准格尔旗西沟畔汉墓中发现的淡蓝色玻璃串珠项链,它说明匈奴人有了成组的玻璃饰物。 内蒙古草原至今并没有发现玻璃制作遗址,说明草原当时没有形成专门的玻璃制造业。所以,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没有像样的玻璃器。到了汉代,匈奴与中原文化交流不断加强,通过战争、贸易及联姻等多种形式,将中原的产品不断地、大量地运送到草原,成为匈奴贵族们的生活用品和奢侈品,玻璃器也随之而来。’西沟畔汉墓匈奴贵族妇女所佩戴的玻璃项饰与金饰片、玛瑙等饰品一起发现,组成一套华丽的首饰,体现了匈奴人在审美情趣上受到中原的影响,成为匈奴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魏晋南北朝: 玻璃珠饰成为鲜卑人普遍佩戴的小饰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的主体民族是鲜卑族。在目前发现的鲜卑文物中,出土了为数较多的玻璃珠饰,比之匈奴时代要多许多倍。它在告诉我们一个现象,从汉代起在中原地区大量出现的玻璃珠饰,在魏晋时期的鲜卑人也普遍使用,与中原汉地的使用习惯相差不多,都是以珠饰为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珠饰普遍存在于鲜卑墓群之中。这说明玻璃珠饰与其它如玛瑙、松石等一样,是鲜卑人当时较为普遍佩戴的小饰品,玻璃与其它质地的珠饰一样串在一起装饰着他们的生活,而不像金银器只有贵族才会拥有。同时,我们也可以推测:当时生活在北方草原的匈奴和鲜卑人,游牧民族的流动性决定了他们在物质方面比之中原更具有交易的机会。所以,玻璃珠饰并不一定产在本地,与外界的交易获得的可能性很大。
辽代:精美的西方玻璃制品成为契丹贵族之所爱
北方草原出现比较完整的玻璃器是在辽代,包括日用器皿和带饰等。从制作工艺上分析,造型和花纹比较简单的带具,很有可能是本地产品。而像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带t~)1玻璃杯、长颈玻璃瓶、乳钉纹玻璃盘、乳钉纹带把儿玻璃瓶等器皿,从造型和工艺等多方面研究并经科学检测,专家们认为是外来品,而且是从遥远的埃及、波斯、伊朗等国家带来的。如乳钉纹高颈玻璃H61的装饰手法与科威特国家博物馆藏品中一件玻璃瓶相似,这件玻璃瓶经化学检测,氧化钠的含量高达20.66%,据推测可能是埃及或叙利亚的产品。其它六件的检测结果也证明是来自中亚地区的产品。2003年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出土一件高脚玻璃杯,其胎体之轻薄、造型之优美体现出异域风格。早在辽太祖建国之初,和州回鹘便从西域来贡,进行贸易交往。天赞初年,波斯、大食等国先后朝贡于辽,到圣宗时,这种交往更加频繁。
金元时期:秘葬习俗和连年征战玻璃器很难保留下来
进入金元时代的北方草原,在玻璃的使用上也许很多,因为无论是金朝,还是蒙古汗国,都没有道理不拥有玻璃器,他们对外交流的历程比之辽国更加广泛而深远。泡奇怪的是,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能代表这段时间的完整玻璃器奈内蒙古地区还未曾发现。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这种现象的出现呢?这要从蒙古族传统的葬俗找原因,蒙古族不同于契丹族的葬俗,契丹族尤其是贵族,奉行厚葬,所以,辽代的墓葬出土品也极为丰富。蒙古族的传统葬俗是秘葬,这种葬俗入土后将地平整,不起坟墓,待来年草原草木茂盛时,完全找不到葬所。另一方面,在目前发现的蒙古汗国的墓葬中,为什么不见大量的玻璃器出现?从历史史实来分析,蒙古军队连年的征战,除金银器等不易损坏的物品外,像玻璃器和陶瓷器很难如数保曾下来。一直到元朝建立后,社会生活稳定的情况下,墓葬中才会出现定居生活常用的物品。所以,像辽代墓葬中出土的完整的玻璃器,实在是难得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