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考证鉴赏 >> 收藏鉴赏 >> 正文
 
琉璃 琉璃 琉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数码相机文物拍摄技术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家文物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8 10:27:57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1、拍摄取景

 

  数码相机的取景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液晶显示屏(LCD),另一种是通过目镜取景器。取景是指在拍摄过程中一幅完美的照片,除了要有表现主题的主要景物以外,还应该有其他的衬托。主要景物和衬托在摄影术语中就叫做主体和陪体,物体是有主次之分,在画面上就应有适当的安排,一般是把主体安排在画面上重要而明显的地位,陪体只位于画上的一部分地方。绝不能把陪体彼此要互相联系互相呼应,不然就会形成一个主、次分散的画面了。

 

  在文物拍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对文物本身的取景,首先要对被拍摄文物本身有一定的了解,确定它的主体面。确定拍摄角度。文物中器形比较复杂,有口沿、流、耳、足的器物比较多,拍摄时要注意相机高度的调节,掌握好文物的拍摄角度。要注意文物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和大小,拍文物照片不但要选取最合适的背景,还要注意画面的均衡和谐。画面左右均衡,并留出天地。要注意:文物藏品拍摄要真实的反应文物原貌,不能使文物变形,不能使拍摄出的画面增大或缩小原器物的真实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当文物拍摄时除文物主体面必须拍摄外,一定要加拍文物的其它面,立体藏品(除拍摄主题面外,加拍顶部、底部、局部纹饰特写、造型特写、立面360度、有冲口或残损处加拍特写、款识)等,视文物具体情况而定。平面藏品(除拍摄主体面外,加拍局部纹饰、款识)等,视文物具体情况而定。

 

  立体文物取景需注意事项:

 

  拍摄双耳器物时,一定要把双耳全部展示出来(见图1);

 


图1 双耳器物的拍摄取景

 

  拍摄三足器物时,器物三个足一定要全部露出来不能有遮挡(见图2);

 


图2 三足器物的拍摄取景

 

  器物有较复杂构造时,尽量要将其构造表达清楚,(见图3)为了将葫芦与盖和链子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用钓鱼线将盖吊起;

 


图3 黄杨木镂雕带链葫芦

 

  平面文物取景需注意事项:

 

  相机的拍摄平面与被摄物要平行,拍摄出的平面文物要水平垂直,画的旁边放上色标(见图4)。

 


图4 平面文物的拍摄取景

 

  2、拍摄背景

 

  背景是被摄主体的衬托,是为了强调突出主体、丰富作品内涵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选择不当会使拍摄作品功亏一篑。可供文物摄影选用的背景材料主要有布质、纸质等。

 

  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物,只要是用摄影艺术来表现,就必须尊重和严守摄影艺术的规律和法则。文物摄影作品一般要求古朴、庄重、典雅,背景应以中性色调为宜。经过考查和分析可供现代文物摄影选用的背景基本上应该是黑、白、灰三种色调,即使有所变化也是在这三个主色调之中,这已逐渐受到文物摄影工作者的关注。黑色背景可集中人们的视觉注意力,主体形态格外鲜明突出,引人注目;白色的背景给人简洁、纯洁的视觉印象,使作品清秀明净、细腻淡雅,别有情趣;灰色的背景介于黑、白两者之间,它的应用是在淡雅中追求韵味,在洗练中追求朴实,实现淡雅而不苍白的视觉效果。

 

  背景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环节,只要我们在文物摄影中细心地选择,就能使画面内容精炼准确,视觉形象得到完美的再现。

 

  在二维影像采集时建议采用深浅不同的灰色背景拍摄不同色泽的藏品。

 

 

  3、拍摄用光

 

  用光是文物摄影的灵魂。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人造光源,即灯光。因为对于拍摄文物,灯光在刻画造型、表现质地方面比自然光有太多的优势。如果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必需用到自然光时,要确定摆放你的拍摄台的位置,观察自然光线的方向与角度,例如使用阳光来为被摄物造型时,用柔光布或者柔光纸过滤一下阳光,使你能够得到柔和的光线,并且可以利用反光板制造另外一个光源。  

 

  文物摄影大多在室内利用灯光来完成的。所以,根据光的不同投射方向和角度、性质、用途,可将光分为:平光、测光、逆光;直射光(强光)、散射光(柔光);主光、副光、背景光、装饰光等。

 

  平光:

  也称顺光,其投射方向和照相机镜头摄轴平行。平光应用,所摄物体没有明显反差,缺乏立体感,多用于平面文物或大面积布光。

 

  侧光:

  它是从照相机的左侧或右侧30-60 处投向被摄体,其高度约45-60 左右。侧光照明,所摄文物体明暗对比、立体效果强烈。

 

  逆光:

  也称轮廓光,其投射方向与照相机镜头相对、从被摄物体背后射来的光。投射角度约为120-240 ,高度以照射不到镜头为宜。轮廓光的应用,物体形态突出,主体与背景分割,增加空间深度感。

 

  直射光:

  其特点是亮度高、方向性强,可造成明显投影。在实践中,应根据文物不同的形态、质地、色彩和不同的艺术造型气氛,而采用不同的照射方向、角度和高度。

 

  散射光:

  照度弱、没有方向性,可柔化投影,对物体造成较小反差。由于照度低,实际工作中会有曝光上的不利因素,但是只要技术上提供保证,在散光照明下,也能取得非常满意的文物摄影作品。

 

  主光:

  也称塑型光,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能突出表现被摄物体的外形特征和质地。主光大多采用侧、逆光照明。是文物摄影中最常用的用光之一。

 

  副光:

  也成补光,用来补助主光照射不到较暗的部分,调整光比和反差。但副光的亮度不得超过主光的亮度,以避免影响或破坏摄影画面的造型效果。

 

  背景光:

  它是调整主体与背景的影调对比,以突出主体,打破沉闷,活跃画面的一种环境光。如果背景光运用得当,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背景上杂乱灯光投影,同时能更好地渲染、烘托、美化主体,使主体更具有视觉吸引力。

 

  装饰光:

  是用来弥补画面上,被摄物体光照不足或要突出某一局部,借以调整照明水平、美化画面的特殊光效。它可以是一盏灯、一个小镜子、一块布或一个很小的反光体。由于这种光方向变化大,照明范围小,它在文物摄影造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拍摄文物用光时首先要观察文物的形态、质地和颜色。

 

  (1)形态。

  要求控制用光来表达文物的多样形态。对于立体文物通常用侧光、逆光照明,以勾勒出文物外沿的轮廓线,达到强烈的立体形态效果。

 

  (2)质地:

  是指各种文物的质地和表面结构。这种质地和表面结构对人的视觉、触觉进行冲击,所产生的感受不同。文物的质感,是由文物对光线反射程度的不同来决定的。在文物摄影时如何正确表达质地,应根据文物体对光的反射状况,把文物体分为透明体和半透明体、吸光体和半吸光体、反光体和半反光体三大类。运用合理布光技巧,真实地反映文物的质感。

 

  1)对于透明体和半透明体的文物(如玻璃器皿、玉器等)一般应采用柔和的投射光或侧、逆光照明,背景光可暗些,使这些物体晶莹剔透、轮廓分明,线条清晰可见。

 

  2)对吸光体和半吸光体(如木、陶、纺织衣物、出土青铜器等),通常情况下应采用侧强主光加辅助光、装饰光同时使用,光比宜大,以表现出这类文物体的粗糙、凸凹、纹理起伏变化的质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否则,文物在画面上会显得平淡无力。

 

  3)对于反光体和半反光体文物(如镀金属器皿、瓷器等),多采用主、辅光,辅助光应均匀,光比不宜过大,根据文物反光的情况,并不断调整灯光的照射方向,或者,在不影响最佳拍摄角度的前提下转动文物,防止被摄物体反射的耀斑干扰视线,以符合摄影构图要求。有时候对光斑处理的得当,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特殊的文物可特殊处理,有时可采用多灯、散漫射照明法,也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3)颜色

  文物本身固有的色彩,它是生动的视觉语言。例如:出土的青铜器常常带有黄绿相间的铜锈色。我们日常所看到的文物色彩,是在光线照明条件下,通过文物自身对外来光线的反射,作用于人的视觉功能,才使我们产生对文物色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光是色形成的物理基础,色从光来,色随光变。

 

  如何用光在文物摄影中十分重要。光运用的巧妙,可以得到文物拍摄的最佳效果,准确的体现文物的内涵。拍摄出明快、淡雅、赏心悦目的画面。也是一个文物摄影工作人员应该掌握的。

 

 

  4、拍摄环境

 

  环境(包括背景)。被摄文物主体周边的环境颜色,同样具有反射作用而影响到文物本身颜色的真实再现,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因此,文物摄影的环境选择应以中性色调为宜。中性色是指:

  由黑色、白色及由黑白调和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系列,称为无彩色系,也称为中性色。

 

  之所以把黑白灰称为中性色,是因这几种颜料能与任何色彩起谐和、缓解作用。

 

  当室内拍摄时要注意用遮光布遮挡好门窗的光线,以免影像文物的正常拍摄。

 

 

  5、常用拍摄技巧

  数码相机基本上都有配有内置闪光灯,形式有机顶弹出和内藏2种。在我接触的新的摄影爱好者里边,用闪光灯的朋友不多。一方面是对闪光灯的了解不够。另一方面,对闪光灯的作用有误解,认为闪光灯拍摄的效果不自然。其实,只要使用得当,内置闪光灯对拍摄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希望这篇浅显的文章能让读者了解闪光灯的基本知识,能在日后拍摄中,去发掘闪光灯更多的用处。

 

  (1)几种闪光模式

  数码相机的闪光模式比较丰富,以下是常见的闪光模式介绍。

 

  1)普通闪光模式

  大部分数码相机,能够在光线较弱的时候,自动启用闪光灯。闪光灯在快门开启的瞬间发出闪光,使被摄体亮度增加。

 

  2) 强制闪光

  使用者根据需要也可以强制不闪,或者强制闪光。

 

  3)防红眼模式

  眼睛的瞳孔里的视网膜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在弱光的情况下,瞳孔张大,视网膜内血管反射闪光,使得照片人像的眼睛发红。放红眼模式在正式闪光前预闪,使瞳孔收缩,避免反射。

 

  4)前后帘同步闪光

  在弱光的情况下,快门速度比较慢,前面几种闪光模式能提高快门速度。而前后帘同步闪光,基本上不会提高快门速度。比如正常测光,最大光圈的时候,快门速度是1秒。开启前3种闪光模式后,快门速度能提高到190秒。而前后帘同步闪光模式开启后,快门速度可能还是1秒,或者12秒。前帘同步闪光,在快门开启的同时闪光190秒,然后继续曝光至1秒或12秒。后帘同步闪光和前帘同步相反,快门开启后,直到快门关闭的最后,才开始闪光。

 

  (2)需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闪光灯不当,会影响拍摄效果。

 

  1)太近太远

  注意距离被摄体的距离,如果太近,景物会惨白一片。在大场景常常看到用内置闪光灯的朋友,对着数十米外的人物闪光。如果景物太远,开启闪光灯后,近景亮了,远景就是漆黑一片。

 

  2)夜景人像

  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因为光线较弱,景点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开启前3种模式的闪光,只能够照顾到前景的人像。人像得到补光能够拍摄清晰,但是后面的景物并没有得到补光。人像和景点的合影便没有意义。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用前后帘同步闪光,但是前提是人物必须稳定不动,否则长时间的曝光,会使人像出现晃动的重影。

 

  3)反光

  使用闪光灯拍摄的时候,尽量要避免背景有大片的反光物,比如玻璃之类的物体。如果避不开,拍摄时注意闪光灯不要和反光物平行,可以避免直接的反射。

 

  (3)光圈在拍摄中控制的效果

  调整光圈能控制拍摄对象的景深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浅),光圈越小景深越大(深)。

 

  用f2.8的大光圈拍摄,景物的景深非常的小,如果拍摄者的目标是,利用浅景深虚化背景,那么通过光圈的设置,达到了表现的目标。

 

  如果拍摄表现的目标是把远近的景物都能拍摄清晰,那么用更小的光圈设置,可以达到目标。在光圈设置为f32时,远近的景物都非常的清晰。

 

  (4)快门在拍摄中控制的效果

  在较快的快门速度下,相机能凝固下瞬间的行为。而较慢的快门速度,可以记载一段运动的轨迹,使照片富有动感。城市交通速度比较缓慢,用1/90秒的快门速度,就可以把行驶中的车辆凝固成为静止瞬间。1/4秒的快门速度下,能记载下车辆一小段行驶轨迹,给画面增添了一些动感。在2秒的快门速度下,行驶的车辆只能看到一些行驶轨迹的虚影。

 

  了解光圈和快门的关系,以及对拍摄效果的影响之后,在拍摄中,我们就可以根据创作需要,选择不同的光圈和快门组合,得到最佳的拍摄效果。 前面说过曝光,每次拍摄照片的时候,因为光线不同,需要的曝光量也是不一样。曝光量的多少,基本上是由光圈和快门控制的。

 

  (5)光圈:由系列叶片组成,在中央形成一个圆形孔。调节叶片就可以调整圆孔的大小。圆孔越大,进入照相机并到达胶片的光线越多。光圈的大小用f1.4---f32...数值标示,f后面的数字越小,表示光圈打开的孔径越大。快门:类似一个帘子,挡在镜头光圈和感光部件之间。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快门帘打开,让光线通过,在感光部件上留下影象。快门控制的进光量用时间来标示,30s---1/8000s...数值越大表示曝光时间越长。 光圈和快门的关系:根据拍摄需要,通过调节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我们可以得到合适的曝光量,拍摄好照片。光圈和快门有个互易律,好比我们要装满一桶水(曝光量),把水龙头拧大(光圈),放水的时间(快门速度)就要短;水龙头拧小一些,放水的时间就要长些。 相机一般都有“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的拍摄模式。光圈用于控制景深。光圈小,景深深;光圈大,景深浅。 景深:举例说,一个纵深里面,1cm范围内的层次清晰表示景深浅。10米(甚至更远)范围内层次的清晰表示景深深。

 

  (6)快门:控制物体的动态时间。举例说,1滴水滴下来,1秒钟可能滴了10cm的距离,1/1000秒钟,可能只滴了1mm的距离。拍摄也是这样,1s拍摄水滴,可能拍摄到水滴的轨迹一条线。1/1000s就可能拍摄到水滴的瞬间,清晰的拍摄到一滴水。 根据拍摄想表现的效果,我们在同样的曝光量条件下,通过调节不同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就能得到需要的效果。现在的相机基本上都有自动测光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让我们拍摄到曝光合适的照片。

 

  (7)光圈优先:把光圈设定为一个固定值,根据互易律,自动调整快门速度。

 

  (8)快门优先:把快门设定为一个固定值,根据互易律,自动调整光圈速度。因为即使曝光量相等,光圈和快门的数值不同,在拍摄时,能够得到不同的效果。

 

 

  6、浏览说明书

 

  很多使用者都不喜欢厚而繁琐的产品说明书,一般买数码相机购回后都喜欢自行摸索。当然,在摸索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惊喜,但这会花费的不少时间,而且也不能以最短的时间系统了解你手中的产品的特性;如果看过说明说后再操作的话还可以避免一些错误操作。因此在初接触新品时,应简要先浏览一回厂家为大家用心汇编的说明书,熟悉一下数码相机的基本菜单与功能。以后再有所不明时也可以翻一翻它,会有所收获的。

 

 

  7、合理选用图像格式

 

  我们都很清楚,数码照片的质量与象素(分辨率)有关,象素越高图像质量就会越好。而经实际情况的推算,200 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大约与 1200 dpi 的扫描仪拥有同等的数字影像撷取能力,而 600 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则可视为与 2400 dpi 的扫描仪同级。若只是使用一般的平台扫描仪进行相片数字化,那么数码相机只要 200 万-300 万象素就可轻易地胜过 35 mm 相机了。不过,如果输出 4"×6",约 A6 大小,使用 200-300 万象素足可满足一般人的需求。而若只是用于电脑72 dpi的显示器,要求就更低了,分辨率为1024×768,才约为80万象素,任何一台二百万级别的DC都可以游刃有余。因为数码相机储存空间有限,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分辨率,如:只用于PC的,一般使用1280×960;如应用于印刷,一般采用1600×1200;拍生活照时当然用2048×1536。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压缩标准也采用STANDARD,这样可以FINE的压缩标准存多一半的图片。

 

 

  8、构图与思考

 

  对于摄影的专业人员,必须清楚明白准确构图的重要性。一般采用九宫格构图有的也称井字构图,属于黄金分割式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平均分成九块,在中心块上四个角的点,用任意一点的位置来安排主体位置。实际上这几个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比右强。要注意的是视觉平衡问题。

 

 

  如:若不是拍摄特写,一般应把主体放在画面的1/3处,同时尽量避开杂乱的背景,从特别的视角来拍摄,尽量捕捉物体的细节与个性,利用一些斜线或曲线的背景构图会让整体画面看上去更为生动。 另外,我们要善于运用二维的眼光观察。因为摄影只有二维空间,它通过透视关系(即光和影的造型效果为参照物)来表现空间感,不同于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三维人眼。不过,现时的数码相机绝大部份都有直观LCD取景屏,而且其视野率均在90%以上,有些接近100%。可以直截了当地观察到空间感和距离感是否足够,可做出及时的调整。不过一般的数码相机LCD的分辨率都比较低,清晰度一般不能令人满意。可也不能迷信于它,因为在实际上使用中发现:在LCD中显示曝光轻微过度,在电脑的显示器中显示曝光量度刚好。

 

 

  9、不要迷信自动模式

 

  首先,和传统相机另一个最大的差别是DC有一个白平衡。这有点类似于传统摄影中的色温,也正是由于初学者没有重视这白平衡,所以才会生产偏色。DC一般都提供有自动、室内、室外、手动四种模式,初学者都信赖AUTO,可往往拍出的图片偏了某一颜色,只要我们细心注意LCD取景窗是可以看出的。

 

  当我们刚拍摄到某一实物,该实物一般偏重某一颜色,假如蓝色,这时DC的白平衡会自动偏向于蓝色,再拍摄其它实物时自然也是会偏色的了。这点虽然在LCD中会体现出来,但初学者一般都没发觉。同时,有些模式也不尽完善,如:SONY的DC在室内模式下都有"蓝色综合症"现状,因此我们还是尽可能使用手动白平衡为好。而且,还要密切留意LCD的色彩变化,一发现该白色的不是白色,就得重新对白色的实物取光修正白平衡。另外,有些数码相机也具备了自动包围式白平衡的功能,以便记录准确的色彩信息。

 

  其次,光圈、快门的控制。建议若有手动的也应使用手动模式,因为自动模式下通常拍出来的图片暗淡,特别是窗内,噪点也多。因为在室内拍摄时,DC一般会自动提升ISO值,如:SONY DSC-F505V在室内一般达282左右,而感光度与影像质量成反比关系,即选用的等效感光度越高,影像质量越差。这和传统感光材料的特性类似,只是在数码相机上这种特性表现更为明显。因为传统摄影中,我们通过选择不同的感光度胶卷或者通过"提速增感"来改变拍摄时的感光度,但是数码相机就不能这样做,它只能通过提高CCD的灵敏度以及电路的增益来提高CCD的反应速度,即牺牲滤波性能和分辨率指标为代价,这样做就会产生一个信号噪声的问题,并最终在画面上留下痕迹,这一点和传统的高感度胶卷的粗颗粒十分类似。所以在用数码相机拍摄时,若想获得好的成像质量应尽可能地选择低的等效感光度,或直接固定在最小值。

 

  再次,DC都有微距模式,而且数码相机的广角一般较大,达F2.0左右。在自动模式下,相机的程序也倾向于使用较大的光圈以缩短快门时间,防止震动。但摄影常识告诉我们,照相机镜头的收缩一般从最大光圈收缩两级左右拍摄的照片效果最好。尤其是在微距模式下,如:SONY DSC-S75在拍一些手机按键时,只有中间部份清晰细腻,周边的都带轻微的模糊。因此,我们最好使用光圈先决或全手动模式,使用较小的光圈以扩大景深。如果相机没有光圈优先功能,可以试着尽量提高环境亮度,让相机自动选择较小的光圈或者使用闪光灯,图像质量也能有所改善。

 

 

  10、正确用光、与光线对话

 

  光是摄影的灵魂。因此我们要留心光线的变化,不仅是光的强度,还有光的方向,用心与光线对话。如:落日把晚霞染成红色,象征着浪漫;阴暗的天空呈现出灰色的冷色调,象征着忧郁;树荫中撤下一束阳光,透射出欢乐、愉悦的情绪……

 

  分辨光的强度:硬调光通常是由单一光源发出的,比如:太阳、聚光灯、闪光灯或单只灯泡。在这种照明下,被摄体反差较大,细节和质地被突出。你可以运用这种光线获得纪实效果。

 

  与此相反,漫射光线产生的光质较软。室内间接的照明,户外的树阴和阴天时都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光线条件下拍摄肖像和静谧的户外风景都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讲究用光角度用光的角度不同,被摄体的质感会相应地被强化或削弱,被摄体的形状就会被突出或被淡化。照片的基调是愉快的还是忧郁的,也会因用光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相机上方或后方(通常称之为正面光)投射过来的光线会降低被摄体的层次感,原因是正面光不利于营造高光和阴影。较好的选择是让光源偏于一侧,同被摄体成大约45°角的侧光,就可以很好地表现被摄体的形状和细节。

 

  当光线从被摄体身后射来,正对着相机时就会产生逆光。拍摄对象在逆光中显得富于戏剧性。在拍摄肖像时,逆光在人物的头发边际产生漂亮的轮廓光。反差大的逆光可以产生剪影的效果。

 

  色温在数码中被遗忘 在传统摄影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也不容易掌握的色温问题,在数码相机中已不复存在,因为数码相机可以通过白平衡来调整解决,而无需考虑光源色温与底片的关系了。这又是数码相机的一大优点。而数码相机比起传统感光材料,尤其是新的染料型感光材料,数码相机在曝光宽容度指标上并无优势,所以拍摄时的准确曝光仍是数码相机获得良好影像质量的基本原则。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数码相机对光线的要求更高,在室内拍摄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室内拍摄时若不可外另照明时,就应尽量使用闪光灯。

 

 

  11、几个误区

 

  习惯使用UV滤镜 对于传统的摄影师,UV镜是必备之一。但由于DC光灵敏度区间向长光波端偏移,就是说对红光及红外光敏感而对蓝紫光(尤其是紫外光)并不敏感。所以在数码相机上加用UV镜将得不到所期望的有利效果,而光学性能不好的UV镜还会对成像产生负面影响。因为要拍摄清晰的图像,拍照时必须绝对握稳照相机,即使最轻微的抖动都会造成模糊不清的图像,最好的办法是将相机装在一个三脚架上,或者将它放在一张桌子、柜台或其它不会移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拍摄特写或微距摄影时,使用三脚架会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

 

 

  12、运用在于实践

 

  不一定是“工多艺熟”,但要想“艺熟”就必需要“工多”,数字摄影也不例外。所以,尽可能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多拍一些照片。拍摄时,注意记录拍摄时所用的相机设置和光线条件,然后研究结果,看看哪种条件下哪种设置最佳。专业摄影师在拍照时对同一图像总要拍摄好几次,每次改变一下拍摄角度或曝光时间等设置,我们也应该这么做。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有LCD显示屏,你可以利用它轻松地观察并删除图像,所以不必担心会因“滥拍”而造成存储量不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琉璃 琉璃
琉璃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