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璃制作技术源远流长,已有千年的文化,是从两河流域经中亚传入甘肃的,在平凉、天水等地,就出土了战国时代的铅钡玻璃珠。公元前138年,西汉出土的玻璃谷纹璧,是汉代时流行的样式,证明汉王朝已经制作较大的玻璃器。公元前166年,出於经济和外交上的需要,东汉王朝决意谋求,和罗马的直接建交,在中国出土的罗马碧琉璃杯(器皿),是汉朝和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元代以来,颜神镇一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琉璃生产中心,那里出产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及丹铅、铜铁等多矿石,具备生产琉璃的天然条件。康熙三十五年(1697),清廷设立琉璃厂,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琉璃器皿,其中“套料”装饰艺术是清代的创新,形式及装饰已有多种风貌,其格调越趋精致华美。
中国古代,琉璃一词的概念存在着混乱,有很多人以为琉璃就是玉石一类的天然生成之物,尤其是唐代颊师古认为“销冶石汁”而成的琉璃“实非其物”而提出的"真假琉璃"之说,成为中国古代研究琉璃的正统观点,然而琉璃毕竟是人工所造,而非天然生成。所以南宋以后,学术界围绕着"真假琉璃"问题,争论激烈。所谓琉璃事实上就是玻璃。琉璃是我国古代的传统叫法,也是博山生产琉璃的工匠的习惯称呼。内画鼻烟鼻壶的坯胎,便是琉璃制作的。
中国的琉璃每一件作品都是巧匠的杰作,技术的结晶以延续中国琉璃精美的风格;透过层层细腻的手工技艺,传达中国深遂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琉璃材质的光泽、多彩、柔媚、神秘的特性,使琉璃艺术获得更加本质的语言,反映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限渴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