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与设计媒介已有悠久的历史,从5000年前玻璃的出现,至20世纪60年代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中小熔炉设备的完善,玻璃的美学价值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它的独特品质一直激发着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作为传统玻璃技法的套色玻璃工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套色玻璃在传统的玻璃工艺技法中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基础工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套色玻璃都是一种常见的技术手法。套色玻璃工艺是在吹制技术中,让膨胀系数相一致的不同玻璃色料在同一个器型上,相继粘两遍以上色料从而得到重复附加颜色,退火冷却后再用冷加工雕刻技术,依照设计者的构思在玻璃器型上打磨出埋在内部的色料而形成特殊的、立体的、层次感极强的艺术形式。经过后期加工处理,层层相套的色彩变化,多层次、透明、奇幻的艺术变化,新奇的视觉效果,都成为套色玻璃工艺独有的、充满魅力的艺术特征。 一、 套色玻璃的工艺语言和艺术语言 玻璃艺术的工艺语言从加工方法上分为热加工玻璃工艺和冷加工玻璃工艺。套色玻璃这种特有的玻璃工艺完美、充分地结合了这两种玻璃工艺,使吹制技术和玻璃雕刻技术共存于一件艺术品之上。 套色玻璃工艺的热加工部分主要是在吹制过程中套色技术的应用。玻璃釉料根据其化学成分不同,并受所在温度区间的影响及其热历史的关系,玻璃釉料的热膨胀系数也会不同。玻璃的热膨胀对玻璃的成型、退火、钢化、玻璃与玻璃、玻璃与金属、玻璃与陶瓷的封接以及玻璃的热稳定性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套色玻璃是多于两种玻璃釉料的重叠附加,对热膨胀系数有严格要求,所以在生产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做大量的前期试验,以了解其料性。
在常温下,通过机械方法来改变玻璃制品的外形和表面状态的过程,称为冷加工。冷加工的基本方法有研磨抛光、切割、喷砂、钻孔和切削。套色玻璃最突出的艺术语言表现在后期冷加工技法的图案成型过程。多层次相互叠加的色彩变化,雕刻、浮雕、喷砂、钻孔等技艺的灵活运用,雕刻的随意性是任何一种玻璃工艺所不能比拟的,透明、穿插、奇幻的艺术变化,新奇的视觉效果,使套色玻璃工艺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古代套色玻璃艺术 早在古罗马时期,套色玻璃工艺就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例如,现藏大英博物馆的波特兰瓶(约公元前1世纪~1世纪,罗马帝国,高24.8厘米,径17.7厘米),1582年出土于罗马一个街道旁的坟墓中,传说是罗马帝国皇帝亚历山大的骨灰瓶。历经周折之后,1845年大英博物馆从波特兰公爵夫人处购得,后来在一次事故中被打碎。该瓶先在紫黑色的瓶体上套白色玻璃层,然后在瓶身及瓶底车刻神化故事图案。它曾是最高雅、最名贵,代表罗马帝国最高工艺水准的套色浮雕玻璃作品,乃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是现存最早的套色玻璃工艺作品,是古代套色玻璃的代表作品。 三、 近代套色玻璃艺术 1.波希米亚玻璃艺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波希米亚玻璃装饰手法主要是在玻璃器上车刻圆形或者方形开光,其中雕刻植物、人物、风景和建筑等纹样,这一时期是波希米亚玻璃业的鼎盛期。19世纪50年代,波希米亚流行在无色透明的玻璃器上套白色玻璃,或者在局部施涂白釉,其上彩绘精细写实的肖像画,这是19世纪40年代出现在波希米亚的一种模仿彩绘瓷效果的玻璃装饰工艺。局部施釉方式的优点在于用不着进行大面积的琢磨,减少了人工和材料的浪费。
现藏日本町田市立博物馆的鹿纹大高脚杯(19世纪中叶,波希米亚,高67.7厘米,口径17厘米),从此件作品可看出波希米亚工匠已经熟练掌握了玻璃的表面着色技术。该瓶外表面涂硫化铜,加热后器表呈红色。再以车刻法雕刻出各种图案,露出玻璃原色。
2.套色玻璃工艺技术的提高。传世名作“波特兰瓶”的损坏,促使英国玻璃工匠致力于重新掌握古罗马高超的套色浮雕工艺。约翰·诺思伍德于1873年开始研制此项技术,3年后完成了第一件复制品,论手艺不亚于2000年前的罗马同行。此后的5年中,诺思伍德又制作了5件套色浮雕玻璃器,为英国玻璃赢得了世界声誉。英国在斯图尔布瑞治迅速组织力量生产高质量的车刻、套色玻璃器,以托马斯·韦伯公司制作的器物最为工致,体量大、雕刻精。随后又用埃及、伊斯兰以及中国的风格代替了古典装饰。1884年以后,酸腐蚀技术和车刻技术并用,使产量迅速提高。在1890年代的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品位发生变化,英国浮雕玻璃器不再流行,产量和质量下降。尽管像韦伯这样的工厂都在试图研制与当时风格保持一致的新品种,但在英国,套色浮雕玻璃器生产的低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而在此期间欧洲大陆的玻璃工匠却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
3.加莱。提到套色玻璃艺术,就不得不提法国著名的玻璃品牌——加莱。加莱公司的创始人埃米尔·加莱是一位才华横溢、视玻璃为生命的人,他为欧洲的玻璃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1878年巴黎博览会上,加莱对套色浮雕玻璃器特别着迷,遂萌生了玻璃创作的念头,这是他事业的起点。数年后,他那糅合了大自然的、爱国热情以及象征主义因素的套色浮雕玻璃器开始受到世人青睐。加莱的早期作品具有透明或半透明的胎质、古典风格的造型,以及涵盖世界三大宗教文化特色的装饰纹样。优美的阿拉伯式花纹和书法、经典的古希腊—罗马神话、风趣的中世纪民间传说、幽雅的荷兰风景画、神秘的埃及图像画,以及生动的东方木刻等,都被他凝固在玻璃的晶莹剔透之中。其后期作品的装饰题材多与器型相一致,如装饰百合花的瓶子造型也取百合式,蘑菇式台灯则把蘑菇的具体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从1870年到1885年,加莱的事业平稳发展,定制量迅速提高,产品则因手工制作而供不应求。19世纪80年代中期,采用了酸腐蚀雕刻法,制作出多层次、浮雕式套料蚀刻工艺品,1884年和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加莱玻璃得到了极高的赞誉。不透明的胎质、自然主义的造型和纹饰,成了其作品风格的主旋律,他给玻璃戴上了“新艺术”的桂冠。
现藏于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加莱人物故事纹套色杯(1889年,法国,高26.5厘米),水晶玻璃套色车刻装饰,1889年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头等奖,代表了埃米尔·加莱的最高成就,是世界玻璃艺术史上的又一经典之作。加莱的朋友、法国南锡画家维克托·普鲁凡参与了该杯的制作,先由他绘制草图,再由加莱依样雕刻出图像,周肩饰卷草并有拉丁文铭刻,人物旁边有法文铭刻。
此时期法国套色玻璃艺术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吉恩·道姆,参照加莱成功的模式,开始生产多层套色蚀刻玻璃器。他使用不同浓度的氢氟酸来产生不同的表面效果,各种植物、风景题材被运用于玻璃器上,图案和颜色虽有些单调,但表现得非常细腻,珐琅彩绘装饰开始大量运用,产品在纹饰和造型上明显受到新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的手法达到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是道姆玻璃成功的秘诀。 四、 当代套色玻璃艺术 在当代玻璃艺术领域,艺术家们运用套色玻璃技法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在这之中最突出的当属菲利普·鲍德温和莫尼卡·古金斯伯格夫妇,他们的艺术形式是对传统套色玻璃工艺技法上的继承、形式上的革新、观念上的转变。
他们的作品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以器皿、盘类和碗为主,强烈鲜艳的色彩、简洁明晰的造型带有很强的北欧风格。第二阶段的作品他们认为是“与光线接触的艺术”,造型采用多彩套料的瑞典式吹制方法吹制而成。每一层壁薄如纸,在玻璃造型上,通过精确的计算,利用喷砂和磨制不同深度的几何纹饰创造了精美的作品,作品表面切割线规整细密、精致和谐、或宽或窄、交错有致,彼此交织组合成小圆点或鱼鳞状,如同织物一般绚丽,呈现出理性的美。他们的目标是努力营造完美的整体。第三阶段,新世纪初的作品,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创作达到自由的境界,玻璃艺术已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完美的造型和表面肌理,在与光的交流中,呈现奇妙的美感,透过作品可以体会到深层意义的美和内涵。
他们一直在追求完美。一直研究“造型的意义在于线和表面肌理”,并且不断在新的领域里探索,寻找更新的、优雅美妙的流线造型。菲利普·鲍德温和莫尼卡·古金斯伯格在造型和艺术构成形式上推动了套色玻璃的发展,给传统工艺以革命性、全新意义的视觉形象。他们用理智、精确的图案结构形式表现出一种结构严谨的美,灵活地应用传统工艺,创造了一种新的装饰艺术形式。
从古至今,人们利用套色玻璃技法完成了大量的艺术品和实用玻璃器皿,在玻璃艺术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我们今天研究历史,目的是总结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艺术理念,完善工艺技法。传统工艺的新艺术表达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套色玻璃技法这项历史悠久的工艺被当代玻璃艺术家菲利普·鲍德温和莫尼卡·古金斯伯格夫妇作为典范成功引入,成为传统工艺现代玻璃艺术体系中的新语言、新表达方式、新艺术呈现形式。随着现代艺术以各种各样新颖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套色玻璃这种传统的工艺也将随之发展、演变而更加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