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位于山东省中部,辖张店、博山、淄川、周村、临淄5区,桓台、高青、沂源3县,市政府设张店。总面积6036平方公里,人口380万。
临淄,古称营丘。周初封姜太公(吕尚)于齐,都营丘。至六世胡公于公元前867年迁都薄姑。公元前859年,献公复徙都营丘,因其城紧傍淄河,更名“临淄”。公元前386年,大夫田和废康公自立为齐侯,史称田齐。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秦、韩、魏、赵五国之兵伐齐,破之。王奔卫、走莒,燕军据临淄5年。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破燕军,尽复失地,襄王返都临淄。临淄居民在战国时期发展到7万户,稷下学士达数百千人,文学游说之士络绎不绝,学术研究活跃,文化繁荣昌盛。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作为齐国都城达800余年。
秦设临淄县,置齐郡。秦汉之际,项羽分齐地为三国,临淄为齐国,田都等七王都此。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破齐,据临淄,封齐王。两汉时期,临淄为县、齐郡、齐国及青州治所。晋、刘宋及北魏因之。是海内名都,八大通衢之一,为“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的大都会。北齐以齐郡治益都,临淄废入。隋复置临淄县,属青州,唐、宋因之。元至元三年(1266年)省入益都县,十五年复置,明、清因之。
张店,战国时齐邑。本名昌城,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伐齐,入临淄,燕昭王劳军济上,以昌城封乐毅,号昌国君,昌城也称昌国城。汉置昌国县,属齐郡,晋、刘宋及北魏因之。东魏孝昌三年(527年),清河民房顷据昌国城起义。北齐时县废。
淄川,汉之般阳县。般,亦作盘、磐,属济南郡,东汉属齐国,晋省。刘宋侨置清河郡及贝丘县于此。泰始二年(466年),晋安王子勋即帝位于寻阳,青州刺史沈文秀举兵应之,清河、广川二郡太守王元邈则据盘阳应建康之明帝。三年,冀州刺史崔道固遣所属房灵宝戍磐阳,别将房法寿袭据之。北魏曰东清河郡,北齐罢郡,以县属齐 州,隋初因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淄州,十八年改贝丘县曰淄川,大业初州废,县属齐郡。唐初复置淄州,天宝初曰淄川郡,乾元初复故,宋因之。元曰淄莱路,寻改为般阳路。明初曰般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淄川州,县省入,属济南府,十二年降为县,清因之。
周村,战国时属齐国於陵邑,被孟子称为齐国士中巨擘,《淮南子》中誉为“立节抗行,不入氵夸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的陈仲子隐居于此。汉置於陵县,东汉建武中,改封侯霸子昱为於陵侯,寻复为县。晋改曰乌陵,旋废。
博山,古称颜神镇,孝妇河源于镇南。孝妇河本名笼(亦作陇)水,又名孝感泉。《水经注·济水》:“陇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即此水。颜神镇有孝妇祠,祭祀齐之孝妇颜文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博山县。
淄博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历史较短。最初是淄川、博山两县合并的简称,直至1945年,始建淄博特区。后来名称、区划多次变迁,于1955年正式改为淄博市。
淄博的名胜古迹:全市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近800处。临淄齐国故城闻名中外,至今城墙、排水道口等遗迹尚存。又有东周殉马坑、田齐王陵、大型车马坑和众多的古墓群。淄川有蒲松龄故居和保持明清乡村建筑风貌、地方民俗特点的蒲家庄。周村有明清建造的北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为主体的商业建筑群。博山有齐长城遗存、颜文姜祠,隋唐时期的古瓷窑址及具有北方山城特色的民居建筑群。新开发的风景游览区有博山溶洞、沂源溶洞及马踏湖等。
历史名人:齐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如齐桓公小白、田穰苴、田因齐、管仲、晏婴等。汉代左思作《三都赋》,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唐房玄龄为一代名相。清代出现了蒲松龄、王士祯、赵执信三位著名文学家,被称为孝妇河畔三大文化名人。
文化:全市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处,文物商店1处。淄博陶瓷、琉璃历史悠久,名扬中外。元宵节灯会五彩缤纷,花样繁多。为再现春秋齐国故城风貌,在临淄区公园内兴建了仿春秋式建筑群——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