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研讨篇 >> 琉璃文化探讨 >> 正文
 
琉璃 琉璃 琉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从新红楼梦的琉璃器看中国的玻璃文化发展
作者:牧之  文章来源:中国琉璃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15 14:35:16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今年制作完成的新版《红楼梦》还没开播,但早因以前的选秀与其他商业推广炒作的人尽皆知。虽然钟爱老版《红楼梦》的人物画面,至今还历历在目,但终究对新版有所期望。不管怎样,这里先祝福一下吧!

 

  老版红楼虽然几十年前拍的,但从制作要求、演员、造型、对白、环境、道具都尽量忠实于原著的各个方面,给我们大家带来极高的精神享受。近日重看一遍,仍是津津有味,这里不复赘言。

 

  因为自身喜爱的缘故,对新剧中采用的琉璃器资料给大家秀一下,共赏,闲话后续!

 

 

 

 

富贵的颜色,寿桃的造型也不错!

 

 

带盖子的,很精致……

 

我喜欢这个杯子,明式很古典!耳杯的造型是源于汉代吧?

 

在新版影视红楼梦中,大胆采用了时尚的琉璃工艺制作道具。古法铸造琉璃作为中国古代史传的一种工艺被复兴以来,曾在“黄金甲”等多部大片中被采用。根据资料来看,清代是中国琉璃艺术的一个巅峰期,清宫造办处的官制琉璃器盛行于宫廷,达官显贵无不喜好,民间也有大量制作。

从《红楼梦》小说原著看,其实是忠实于当时历史的。我认为在影视的场景、道具表现上,也应尽量符合时代特征。新剧中的这些琉璃道具虽然不尽是当时特征,但也算有益的尝试吧!

下面贴一些清代宫廷制作的琉璃器资料,作为参考!




这个有点像定制的琉璃小盒,套料雕刻,不过工艺更精湛,可称是故宫的精品!

文物资料:
名称: 黄地套绿玻璃瓜形盒
制造年代: 清
材料: 玻璃
规格: 高4.7厘米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盒为扁圆形,以黄色玻璃作胎,黄色之中有红色与黄色相搅而成的丝状,外套透明绿色玻璃为花纹。盒外表覆盖有绿色玻璃瓜叶纹,藤蔓突出,叶脉清晰,花瓣舒展,一只小虫栖息于叶上。此盒的形状如一绿叶下覆盖的甜瓜,匠艺独到。玻璃质地晶莹透亮,光泽度好,有宝石的效果。

  该瓜形盒属小件玩赏之作,当文房器物用之亦相宜,器胎用淡黄色玻璃制成,胎中呈现出黄为主红为辅二色相间的搅丝纹,器分盒盖、盒底两部分,整体合拢后为一个扁圆甜瓜形器。胎外套饰绿色透明玻璃,成花叶形状,覆饰在甜瓜形胎上。黄色的甜瓜、绿色的花叶、光洁的瓜胎、自然的叶状纹饰,其用色、造型均能看出设计立意之巧妙,同时又反映出制作者采撷生活素材的修养以及熟谙玻璃制造工艺的功力。

  此盒由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器胎的玻璃料仿天然玛瑙色彩,既不透明又呈现淡淡的搅丝纹,自身已有一种装饰效果,加之绿色叶状玻璃花饰贴覆其上,更加强了此器的装饰效果,设计制作者借鉴了玉器工艺中的“巧色”手法来处理此器。整体欣赏,该器虽是清后期作品但仍属清代玻璃器中的上乘之作像这样的清后期的玻璃器目前在市场上还比较常见,价格也不低,是玻璃器收藏的一个大项,颇能得到一些买家的喜爱,但伪作也十分猖獗,必须从造型、工艺、材料等各个方面进行小心鉴定。

  该盒是清代后期制品,就清代自身而言,玻璃器在后期趋于衰滞,但这件器物却是精品。

  其胎仿天然玛瑙黄色,不透明,花叶饰物选以透明绿玻璃制成,二者质感上既有对比,色泽上又相谐调,给人一种淡雅脱俗之感。绿叶采用外国玻璃工艺中压花贴玻璃工艺,充分体现了清代玻璃制作中套料工艺的水平。如图所示之局部可见绿色玻璃花叶纹饰采用写实的图案装饰手法,枝蔓穿插,花叶相间,近看叶上爬着的甲虫以同色绿玻璃制出,充满生气,把玩中颇能引人注意,确为此盒之点睛妙笔。



文物资料:

黄地套红玻璃寿字盖豆(清乾隆) 高17厘米,口径1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盖豆以黄色玻璃为胎,外套红色玻璃为图案。全器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一个带盖的扁圆形盒,以缠枝莲纹和团寿字为饰;中部为圆形立柱,环饰缠枝莲纹;底部为覆碗式足,上饰缠枝花纹和勾连云纹各一周。  

  此豆的造型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演变而来,器形周正,纹饰则为清代风格。此盖豆为清宫造办处玻璃厂所造。

 

 

以下是转载的文章内容:(原作者未知,在此言谢)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晴雯与宝玉吵架,是予人印象深刻的一幕。这个非常有性格的女孩,虽说是个丫鬟,却不甘受宝二爷无故的欺凌,冷笑着说:“就是跌了扇子,也算不的什么大事。先时候儿什么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何苦来呢!”值得注意的是,从贾府大丫鬟的口中,说出了“玻璃缸”这样的称呼。


 

  在《红楼梦》中,数次出现了“玻璃”的字样,这一点其实深可玩味。首先,这说明在当时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中,“玻璃”一词,已经代替了此前更为常用的称呼“琉璃”。这一名称上的转换,其实并不简单,它反映的,恰恰是中国玻璃史、外贸史、中外交流史上很重要的一个转折过程。非常有意思的是,“玻璃”和“琉璃”两个词,从一开始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汉代成功地打通贯穿西域和前往南海的南北两条路径之后,各种异域物产通过陆路和海路陆续来到中国,种种新奇的物品中,赫然便有“玻璃”和“琉璃”的名字。如《魏书•西域传》云:“波斯国,多大真珠、颇梨(玻璃)、琉璃、水精、瑟瑟、金刚、火齐……”《旧唐书•西域传》则云:波斯国“出……琥珀、车渠、玛瑙、火珠、玻璃、琉璃……”有学者指出,“玻璃”和“琉璃”两词均出于外来译音1。不过,关于什么是玻璃,什么是琉璃,二者的区别是什么,长期以来曾经众说纷纭,造成了很大的困惑。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其中有一件莲瓣纹提梁银罐,罐盖上有墨书记录:“琉璃杯碗各一、颇黎等十六……”罐中所贮之物,恰好有一只玻璃杯、一只玻璃碗,以及十六块天然宝石。2今人这才得以确定,在唐代及以前的时期,琉璃,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工制造的玻璃;而玻璃,在当时却主要是指天然宝石。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多件玻璃制品,而在同时出土的衣物帐上,则将之记为“琉璃”器,如其中一套精美的玻璃茶碗、茶托,衣物帐上写为“琉璃茶椀(碗)、柘(托)子一副”,也说明,今天所说的玻璃,在古代被习惯称为“琉璃”。


 

  不过,“琉璃”,也还不是古代文献中所见的对于玻璃的最早的定名,在其前,玻璃有着更为古老的称呼,是“随侯珠”、“五色玉”。东汉王充《论衡》“率性”篇中有道:“兼鱼蚌之珠,与《禹贡》‘■琳’,皆真玉珠也,然而随侯以药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明确提到,战国时的随国就已经善于烧制玻璃珠。近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战国时代的玻璃珠实物,有专家认为就是文献中所提的著名的“随侯珠”。曾侯乙墓所出土的玻璃珠,在表面布满圆圈纹,一般称作“蜻蜓眼”式玻璃珠。这种“蜻蜓眼”式玻璃珠,最早却是在遥远的地中海地区发展起来的,通过航海贸易以及复杂的陆路传播,向世界的各个地区流传开来。因此,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开始出现在中国南方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究竟是外来的制品,还是中国本土玻璃制造技术成熟的产物,就成了学术界热烈争论的一个话题。其中一种看法是,这种玻璃珠最初确实是由地中海地区辗转传来,其光亮圆洁、华丽多彩的特质,在古人眼里当然会显得非常神奇,所以自然地受到了先秦上层社会的追捧。由于外来的玻璃珠数量十分有限,而又备受本地富贵阶级的珍视,这就激发了在本土对外来物品进行仿制的动力。战国以前,中国的玻璃生产技术仅仅处于萌芽阶段,但在进入战国时期以后步入了成熟,这一过程,应该与外来玻璃制品的刺激和提示有关。各地战国墓中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经过化学成分分析显示,一部分是西方传入的外来制品,有些却可能是本土的仿制品,即表明了这一实际的历史状况。


 

  在战国时期获得成熟的玻璃技术,并不仅限于生产“随侯珠”。在战国墓中,出土有玻璃制的璧、印章、剑饰等等,而在两汉时期墓中,更出土有玻璃杯、玻璃牌饰等物。对此,王充《论衡》“率性”篇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资料:“天道有真伪:真者固自与天相应,伪者人加知巧,亦与真者,无以异也。何以验之?《禹贡》曰‘■琳琅玕者’者,此则土地所生真玉珠也。然而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显然,在汉代,人工烧冶出来的玻璃制品,因其质地莹泽如玉,同时色彩鲜艳多变,所以获得了“五色玉”的称号。“五色玉”与“随侯珠”一样,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如《十六国春秋》“后赵录”记录石虎的宫城建设时,写道:“又太极殿前起楼,高四十丈,结珠为帘,垂五色玉佩,风至,铿锵和鸣。”就是具体运用“五色玉”的一个实例。


 

  但是,在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过程:随着“琉璃”这一名称的出现和普及,“五色玉”一词却很快消失了。“随侯珠”虽然没有被遗忘得如此彻底,但也失去了作为“以药作珠”的玻璃珠的本义——扶风法门寺中出土了两枚唐代的“随求(球)”,却是用天然水晶磨琢而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外来玻璃制品与外来玻璃制造技术所形成的新一轮冲击波。


 

  从汉代通西域始,一直到南北朝时代,出现了新的一波外贸玻璃器与外来的玻璃制造技术传入中国的过程。在战国至汉的这一历史时期里,中国在进步,世界也在进步,有着悠久的玻璃制造传统的西亚地区,在玻璃这一领域取得了诸多新的成就。色彩多种多样、光泽鲜艳莹润、特别是有高度透明性能的西亚玻璃,给古代中国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唐人颜师古注《汉书》“(罽宾国)出……珠玑、珊瑚、虎魄、璧流离”时,引《魏略》云:“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流离(琉璃)。”可以想象,来自东罗马的色彩丰富的玻璃制品最初出现在古代中国人面前的时候,是多么的具有新鲜感,多么让人惊奇。彩色玻璃,在古文献中更多地是被称为“五色琉璃”,而制作这种彩色玻璃的技术,也在北朝时代传入了中原:“大月氏国,都剩盐氏城,在弗敌沙西,去代一万四千五百里。……其王寄多罗勇武,遂兴师越大山,南侵北天竺。自乾陀罗以北五国,尽役属之。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北史》“西戎传”)。更先进、更丰富的外来产品及技术,就这样迅速征服了中国人的生活。与之相伴的,则是人们意识中对于“随侯珠”、“五色玉”所代表的旧有的本土玻璃传统的逐渐失忆。


 

  如前所述,从汉代开始,来自东罗马、波斯的玻璃制品,以及相应的玻璃技术,极大地改变、更新了中国玻璃制造的面貌。不过,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也由于传统的技术传授方式(匠人之间靠经验相传)的局限,中国玻璃制造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很难完全移植异域的全套工艺,这其中,包括无法找到与异域玻璃一样的原料及其配比。因此,本土的生产,只能是在接受外来先进经验的同时,利用既有的资源和传统摸索前进,这就使得中国的玻璃制造始终具有自己的技术特色,形成了某种虽然不是很强大,但却绵长不绝的工艺传统。“随侯珠”、“五色玉”这样的玻璃名称虽然遭到了弃置,然而,其所象征的战国以来的玻璃生产传统,却很难完全被抛弃掉。新型玻璃“琉璃”在中国本土的发展,必然是外来技术与传统经验相融合、相启发的过程。但是,不管怎样,“琉璃”这一新产生的外来词汇是被采纳了下来,固定成为玻璃制品的专用名词,一直延用到明清时期。从隋唐以来,若要问一个中国人“五色玉”是什么,他反而会发愣答不上来,根本不知道那指的就是“琉璃”。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古人缺乏科学地认知世界的能力,缺乏系统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琉璃”和“玻璃”从进入中国文化的一刻起,就面临着被弄混的危险。比如,颜师古就对同时代人把人工制成的玻璃器叫做“琉璃”表示不满,认为“琉璃”应该是指天然宝石。更多的情况,则是以“玻璃”为今天所说的玻璃制品,也就是说,“玻璃”被赋予了与“琉璃”相同的含义。这一点到了宋代就很明显,如,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赏花”一节,写禁中赏牡丹,“间列碾玉、水晶、金壶及大食玻璃、官窑等瓶”,卷七再次写到“又别剪好色(牡丹)花儿一千朵,安顿花架,并是水晶、玻璃、天青、汝窑、金瓶”。“大食玻璃”,当然是指阿拉伯帝国所出产的玻璃制品,在宋代的文献中,一般都称为“大食琉璃”,例子很多,兹不赘举。此外,如《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列举“七宝社”的中外“奇宝”,其中有“玻璃盘、玻璃碗”。《武林旧事》“灯品”中,说新安创烧的“无骨灯”是“混然玻璃球也”,这是把本土的玻璃制品也叫做“玻璃”了。似乎,从宋代以来,人们喜欢把玻璃制品中质量上乘者称“玻璃”,而水平比较一般的制品则呼作“琉璃”。无论如何,“琉璃”仍然是这一漫长时期内占主流的称呼,是玻璃类制品的通称。


 

  唐宋以来的琉璃制品,始终存在着本土琉璃与外来琉璃的两大分野。外来琉璃的重要进口国,从昔日的东罗马、波斯,逐步变成为伊斯兰文化的阿拉伯“大食”帝国。本土琉璃虽然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某种普及,并且有一定的技术创新,但是,在质量上却始终无法与实力强大的西亚地区相抗衡。程大昌《演繁录》中对此说得十分清楚:“中国所铸琉璃,有与西域异者。铸之中国,则色甚光鲜,而质甚清脆,沃以热酒,随手破裂。至其来自海舶者,制差朴钝,而色亦微暗,可异者,虽百沸汤注之,与磁银无异,了不损动,是名蕃琉璃也。”本土生产的琉璃器,始终没有能够在质量上过关,坚牢程度不够,尤其是耐热性太差,因此无法与国外琉璃竞争。进口琉璃器,也就长期成为中国上流社会所宝爱的一种奢侈品。

 

  中外玻璃交流史上的又一大变化始于明朝中叶。这一变化,是与世界历史的格局变革相联系的。欧洲人海上霸权的建立,及其对东方航线的开辟,使得中国有了新的贸易对象。从16世纪起,欧洲的产品,包括其所生产的玻璃器,就开始进入中国,并成为富贵人家的奢侈品。明人张燮所著《东西洋考》卷六“红毛番”,就明确记载了欧洲人挺进东方的急先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南洋的活动:“红毛番,自称和(荷)兰国……”文后罗列了荷兰人的主要贸易种类,其中就有“玻璃”、天鹅绒等。


 

  荷兰人带来的“玻璃”,与中国人以前所见到的“蕃琉璃”,有着很大的不同。15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最终覆亡,促使西亚地区的一部分工匠逃到了意大利的威尼斯,他们把古老的玻璃制造传统也一同携去,玻璃业首先在威尼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后,又被威尼斯匠人推广到欧洲各地。明代人所看到的,正是经欧洲人发展、革新了的玻璃制品,这些质量优良的玻璃新品种,立刻引起了中国人很大的兴趣。很明显的是,新颖的欧洲玻璃,被冠以了“玻璃”这一称呼,而“琉璃”,则主要局限于指称传统工艺制作的土产玻璃制品。6这一现象在入清以后越来越明显,康熙三十四年设立由欧洲传教士负责的玻璃作坊,直接引进欧洲玻璃生产技术为宫廷服务,这一设置便被称为“玻璃厂”。从最近整理出版的《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一辑)•雍正朝》(下简称“辑览”)7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时的宫廷,对于进口的或者由玻璃厂以欧洲技术生产的玻璃器,都一律称为“玻璃”。《故宫博物院刊》2003年第一期所刊《清朝的玻璃制造与耶稣会士在蚕池口的作坊》一文提到,乾隆时期负责玻璃厂的法国教士汤执中编写有《法汉词典》,今天译为“玻璃”的glass,在该词典中却被对译为“琉璃”;crystal一词,才被译为“玻璃”。而crystal一词在英、法文中都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天然水晶;其次,是指欧洲玻璃业所发明的一种高质量的透明玻璃,以其澄澈度、坚硬度都近似天然水晶,而被冠以crystal一名,在今天的汉语中译作“水晶玻璃”或“晶质玻璃”。crystal——“水晶玻璃”,是欧洲玻璃业非常重要的一项成就,是其代表性的品种。法国教士所编《法汉词典》显示,清代人是把高质量的欧洲水晶玻璃称为“玻璃”,而把本土常见的旧玻璃品种称为“琉璃”的。并且,在汤执中编写的《字母顺序常用词汇目录》中,保留了完全同样的信息。


 

  《红楼梦》中对于“玻璃”的反映,正是在这一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方面,书中的描写,印证了史料文献中所记录的情况,说明在清代的上层贵族社会中,“玻璃”的称呼已经非常流行,而“玻璃”制品虽然尚属珍贵,但也不是极其罕见之物。另一方面,根据文献的记录,也可以判定,《红楼梦》中所说的“玻璃”,乃是从欧洲进口的玻璃,或是在中国本土根据欧洲技术仿制的玻璃。


 

  在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宝玉“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的雪,下的将有一尺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说明怡红院宝玉住室安装有玻璃窗。“辑览”中同样收有皇家建筑安装玻璃窗的记录,如雍正元年“木作”记录雍正传旨在养心殿安窗玻璃,雍正五年“玉作”一节中也详细记载了圆明园万字房对瀑布仙楼内一面玻璃窗户的安装过程,正可与《红楼梦》的描写互相对照。按照汤执中《法汉词典》等资料所给的定义,这些用来安装在窗户上的玻璃,就是欧洲发明的“水晶玻璃”(crystal),其实,实际上也只能是这一类产品。水晶玻璃的特点是无色透明,毫无杂质,透光性能极好,反光性能也极佳,并且沉重坚实,不易破碎,这些优点,都是土产琉璃所远远不能比的。


 

  更重要的是,欧洲可以生产出平整、光滑的大片平板水晶玻璃,这就更为国产琉璃技术所无法望其项背。也正是由于这种平板透明玻璃的发明,才使得在窗户上安装窗玻璃成为可能。“辑览”中,雍正九年“五月廿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奏事太监王常贵交……大玻璃片一块,长五尺、宽三尺四寸,随白羊绒套木板箱,系广东粤海监督督察御史祖秉圭进”,可见,皇家、大贵族家中所用的成片平板透明玻璃,要在广东等地从洋商那里进货。这样娇脆的东西千里迢迢运到北京,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也真是不容易。越珍贵的东西越会成为时尚,这一种情形也毫无例外地发生在了欧洲透明玻璃片上。结合《红楼梦》与“辑览”,可以看出,用成片的平板玻璃衬摆锡玻璃而成的玻璃镜,在当时就是很显档次的陈设,雍正本人就很有兴致地一再吩咐如何在家具上、居室中安装玻璃镜。

 

  另外,把外来物品与本土生活习俗相结合的一项新时髦,是用这些大玻璃片做成玻璃屏风。玻璃灯,在圆明园和贾府中,也一样都是很华贵的陈设。除了透明无色的水晶玻璃之外,欧洲彩色玻璃制品也同样受到明清上层社会的欢迎。在清代,主要是通过传教士掌握的御用玻璃厂,在本土仿制欧洲彩色玻璃器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据汤执中编写的《字母顺序常用词汇目录》,至晚在乾隆时代,中国也生产出了相当有水平的水晶玻璃。


 

  随着中国社会逐步向西方世界开放,欧洲的玻璃制品以及相关的现代技术都被引入并得到普及,我们今天日常所用的各种玻璃器物,都是出于欧洲近代玻璃生产体系。有意思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琉璃”一词又被国人逐渐遗忘,“玻璃”成为我们对于这样一类人工制品的日常、通行称呼。“随侯珠”、“五色玉”,与“琉璃”、“玻璃”的更迭、替代,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玻璃史上三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对应于外来文化和技术的一次冲击波,都像晴雨表一样,反映了世界文明景观中的变化、人类文明与技术的进步。


以上内容给大家探讨做参考,谢谢!还是继续贴新红楼的琉璃道具:

 

心型的,很温馨……

 


这个造型好复杂,价格也贵啊 %¥#@&×……

 

 


这个有点像改良的明代风格吗?

 


这个造型蛮夸张的,有点像是仿犀角杯……

 

这款稳重大方,值得推荐!

 


这个我也特喜欢,觉得很生动,也内敛,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 :)

 


最后发一个结束,说实话这个我没看懂是啥造型?水盂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琉璃 琉璃
琉璃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