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收的一堆新疆汉代琉璃珠里,发现有一个金箔珠和一个银箔珠。以前曾在史料里看见记载,一直在寻找实物,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种金银箔不同于常见的夹在2层玻璃内部,而是直接附在外面,历经沙漠中近两千年的磨砺,缺损的很厉害,只能看到残留的很少部分。
两颗珠子虽然大小、色料都不同。但都是像灯笼型,上下有延伸出的收口,外表呈凹凸的竖条纹,给大家做参考。
汉代(金银箔)琉璃珠
再贴几个晶晶亮的金箔珠,也是同时代的。这种工艺是把金箔夹在里面,所以至今品相依然完好无损。
最后贴一个表层被风化的珠子,可以看到这种珠子的多层结构,看到玻璃珠历经几千年的状态。
以黄金贴片于器物作为装饰早在西周就有出现,春秋时开始流行。金箔一般包覆于铜器之上,称为“包金”,相信也有包覆其他材质,作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玻璃贴金工艺应该源于罗马,流行于公元四世纪。一般金箔裁切成所需形状后夹在两块透明玻璃之间。国内出土的汉晋玻璃珠,偶有见到鎏金或是贴金工艺的珠饰,扬州也出土过贴银箔的琉璃蝉。想来是因为中国古代无色玻璃的透明度不足,不能使用夹金工艺,而转用本土贴金特色。虽然同样达到视觉效果,但容易受风化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