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寺庙,不论是庑式或歇山式建筑,其檐脊上都有一排排琉璃兽像。栩栩如生形状各异。且按照建筑的等级规定,决定多与少。但是,走兽的数量必须是单数,岔脊上有垂兽,走兽安放在垂兽前、垂檐顶端有一骑凤的仙人。琉璃走兽安放在垂兽和骑凤仙人中间,其数量的多少决定建筑的等级,最高等级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太和殿属庑式建筑,为皇帝上早朝,君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宫殿、太和殿有正脊和四条垂脊。四条垂脊各有九个走兽寓意为“九五”之尊,庑式建筑没有岔脊。大雄宝殿为双檐歇山式建筑,每条垂脊上各有走兽七个,它们的排列顺序是:从骑凤仙人之后算起、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而东西配殿为单檐歇山式、脊兽为五个。
垂脊上动物的设置都有不同的寓意。第一个是骑凤仙人,无论几个脊兽,第一个都是骑凤小仙人、骑凤仙人还有一个传奇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齐泯王,在一次与秦交战之时,大败而逃,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后有追兵,前有波浪翻滚的大河拦住去路,齐泯王仰天大叫我命休已,这是忽然飞来一只大鸟落到齐泯王的面前,齐泯王情急之中骑上大鸟飞至大河对岸,逢凶化吉”。这个传奇故事一直流传。从宋时古建中就把它安置在垂脊的脊端,以表示后有追兵前已无路可走之意。走兽排列第一位就是龙,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兽,是海中龙王,上能行云播雨,兽中之王,在人间是人中之王,神鸟之意,皇帝的象征。凤凰在古代传说中是鸟中之王,神鸟之意。第三位是狮子,被称为兽中之王,用在古建筑上称为神兽勇猛威严之意。天马象征吉祥的化身,狻猊也是古代的神兽,能食最凶猛的虎豹。古代建筑的垂脊上,根据等级设置脊兽的数量,无论多少,都是象征着消除天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和灭火防灾之意。
大雄宝殿正脊两端各有一个琉璃质地、类似龙型的构件,人们称它为:“鸱吻”,也称正吻。正因为它处于正脊与屋顶前后两坡垂脊的交汇处,这里若处理不好很容易漏雨。自唐代以后的中国古建筑的殿堂正脊上就有“鸱吻”出现了。宋代古建《营造法式》中也有龙尾的名称。传说中:“鸱吻”为龙子之一,性情喜水,将它放置在庙及大殿脊端可以避火。安放琉璃“鸱吻”,既有精美的造型艺术,有达到防止漏雨的效果,从寓意中还可避火。总之,是取吉利之意。还有一种传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鸱吻平生好吞,故也称为大吻、吞口兽、兽吻”。据了解“鸱吻”也是榫卯结构,在安装时,将其相互拼接,最后用一个大铁钉从鸱吻背上向下钉进脊中,用以固定整个鸱吻,铁钉之上罩以琉璃的“剑把”型装饰。这恐怕是与传说中神仙用剑将好吞的鸱吻钉在大殿的正脊上,怕其“跑掉”。大雄宝殿正脊上的一对绿色琉璃鸱吻,在阳光照耀下,两侧各有盘曲的S型行龙,造型优美,色彩瑰丽。
古建装饰中,琉璃瓦以及装饰物是建筑艺术外型构造的主体,琉璃瓦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发展到明清时期的色彩及造型就非常丰富,但是还是以黄绿两种颜色为主基调。各色瓦及饰件亦可以单色使用,也可杂色相配。清代琉璃瓦及饰件的尺寸,分为九种,分别用在不同规格的建筑物上,琉璃瓦、饰件屋面瓦、脊兽均有定式,例如屋面黄瓦绿剪边(绿脊、绿兽、戗兽、正吻、正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