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历史篇 >> 中国古代琉璃 >> 正文
 
琉璃 琉璃 琉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独龙族衣饰习俗与料珠文化
作者:牧之  文章来源:中国琉璃艺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4 22:19:29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独龙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伯舒拉岭东南,向南流入云南境内,流经高黎贡山与提当力卡山之间,流至贡山县茂顶以下便转向西流,过马库入缅甸境,注入伊洛瓦底江。独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流程长达300公里。由于地形的变动,从茂顶以上起至孔当止,曾有许多山麓台地,如孔当、丙当、学哇当便有五块台地,每块台地约有3600平方米以上,独龙人便在这些台地上建立家园,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

 

    独龙河,北接西藏的察隅县,东倚高黎贡山,是滇、藏交汇的边界。由于“三山并耸挺守,两江纵贯割切”,使山顶与山脚的气温相差很大。又由于受印度洋海风的影响,雨量允沛,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资源。但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交通闭塞,独龙族社会发展缓慢,至五十年代初尚处于氏族公社解体阶段,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采集和渔猎也占相当比重。长期生活在深山峡谷的独龙族人民炼就了一种勇敢、淳朴和勤劳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他们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其服饰也强烈地反映了他们粗犷,刚健的气质和风貌。

 

  由于受气候和耕作土地的影响,独龙族过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未形成固定的村落,而且在住房立寨之前,还经历过“结房于树以居”、“无屋宇、居山岩中”、“巢居野外”和“就石洞为屋”的巢居和穴居的原始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许多独龙族老人还能指点某处岩洞是某氏族群居的住所,也能较详尽地叙说当时住岩洞的生活情景。

 

 

独龙族的琉璃料珠串

 

     像许多原始民族一样,独龙族人民(主要是妇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普遍还保留文面的习俗。按世俗的习惯,凡女孩进入成年期(一般是年满十二三岁)都必须文面。由于地区和爱好的不同,文面的图案、纹型也有明显的差异。如“上江(指独龙江上游)女子,头面鼻梁两颧上下唇,均刺花纹,取青草汁和锅烟揉擦人皮肉成黑蓝色,洗之不去。”下江一带女子面纹,只鼻尖刺一圈,下唇刺二三路不等。有的地方“女子仅颚部刺以黑花,并不满脸刺也。”各地文面的方法基本是一致的。文面时,先用竹签或树刺蘸锅烟灰在脸部描好纹型,待墨迹干后,刺纹者一手持竹针,一手拿拍针棍沿纹路打刺,每刺一线即将血水拭去,紧接敷以锅烟灰拌和的“墨汁”,经过几天之后,创口脱痂,此时肉皮上即呈现黑色和青靛色的斑痕,便成了永远擦洗不掉的面纹。在原始社会里,某些氏族或部落,常常把面刺青纹看做是美和区分氏族的象征。可是,具体到独龙族人民的文面来说,也有作为逃避藏族土司强掳为奴的功能与目的。

 

  世世代代的独龙人生息、繁衍在独龙河两岸,独龙河水陶冶了他们淳朴、机智的精神文化与道德观。每个成年的独龙男子都是身怀绝技的好猎手。原始的弩弓、竹签和扣索到了独龙人的手中能够制服凶猛的野兽。他们还善于使用一种有毒的植物汁液,把它涂在箭镞上让击中的巨兽即刻身亡。打渔和捕获的猎物带回村中,一定会按照传统的民族习惯平均分配。独龙人认为,有了食物仅由自己享用这是可耻的事情。分得鱼肉的人家还常把自己的一份转送给村中的孤儿或病人。

 

   独龙族精于纺织,所织麻布线毯色彩协调,厚重质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本民族的衣着材料,也颇受怒江两岸各族人民的喜爱。独龙村寨倚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人民有的用竹篾编织成地板和墙壁,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走进独龙人的家里,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摆在床上或是铺在柜子上面作为装饰品的独龙毯。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艺品。

 

   独龙毯用途很多,白天可当衣服穿,晚上又可作被子盖,远方的朋友来访,它是最好的纪念品。青年男女们还把那精心编织的独龙毯作为情物互相馈赠。一床讲究的独龙毯从剥麻皮、纺线到按照图案纹线拴综,以至提综、引纬、打纬等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使用多种不同的器具。如今,身披精美的独龙毯已成为独龙人民特有的传统服饰。一般男女上身用一幅独龙毯斜披并从腋下拉向前胸,前后的布片任其自然垂落。下身穿麻布短裤。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右肩右臂穿衬衣或完全袒露。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浑身焕发出一种粗犷的野性。独龙男女均喜爱装饰品,尤其是青年女子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同时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既美观又实用,为独龙女子装饰自己的组成部分。

 

 

 

  以前,独龙族的装束男女均为散发,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盖耳尖。两耳均穿耳孔,或系双环,或系单环,或以竹筒贯之。独龙族人民由于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过去的衣着十分简单,一方麻布线毯,日作衣、夜当被。解放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他们普遍穿上了布衣装,但仍喜欢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显得洒脱、大方,既有古朴自如的山林风韵,又具有现代的时装魅力,颇受中外服装研究者们的青睐。独龙族的佩饰也颇具特色,用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山中的藤条,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饰料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独龙族人民的衣着也极其简朴。据清代道光《云南通志》、《永昌府文征》、《丽江府志》载,当时独龙族“男女披发,着麻布衣裤;跣足,妇女耳缀大铜环,衣亦麻布为之”。“男女均散发,前垂其眉,后披其肩,左右则盖及耳尖,稍长则以刀截之。不知用剪。两耳皆穿或系双环,或系单环,或以竹筒贯之。不知缝纫之法,男子上身仅用麻布一方,斜披背后,由左肩右腋抄向胸前而拴结之,下身亦仅以麻布一块,用于臀股前后,遮羞而已。女子则以长麻布两方,自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其自左抄者,腰际以绳系紧贴肉,遮其前后,自右抄左者,则披脱自如。男子左佩利刃,右系篾箩,女子头面鼻梁两颧及上下唇均刺花纹。又男女颈项皆悬车渠烧料等珠为饰,有悬至数十串者。”这些记叙,反映了独龙族男女的服饰状况。由此可以观察到,斜披的五彩麻布毯与色泽鲜丽的料珠等饰物,世世代代陪伴着淳朴的独龙族,这种衣饰文化已经深入他们的生活。

(文字图片资料采自各网络对独龙族的介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琉璃 琉璃
琉璃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