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大秦國多赤、白、黑、綠、黃、青、紺、縹、紅、紫十種琉璃。」
前言
工藝的肇生是基於實用的需求,從時間上溯源,可以遠至原始人類的生活。最早出現的人類,生活不外乎尋找食物、獵殺動物、與自然爭戰,為了實際需要,學會利用各種不同的工具與器物,起先是從材料物質進行選擇,就近拾獲的木頭、石頭利用,而後逐漸用人力加以修改以符合實際需要,工藝品的發芽便在此時底立。這種以天然物質為本逐漸用人為加工的工具,一方面增加了效能,一方面也參入使用者對該項器物的期許與認識,在工具或器物上,除了效能之外又增加一些符號、紋飾、變化,工具以及器物也就有了審美的需要,在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與發展之後,物品製作更求精緻完善,美術性質越發受到重視且成為欣賞的對象,工藝品與其他藝術有了相同的地位。
在中國眾多工藝品中,玻璃工藝是一門頗具特色的項目,除卻其本身材質上的特色之外,歷經多次的東西方交流,讓器物本身充滿了許多謎樣的故事。但是吾人相信,工藝品的本身便具備有各自的物性,也有起伏,或是發達,或是凋敝,興盛與衰微常常會因為時間的長短而有所改變,無論從簡單而繁複,或是從茂密轉而為單純都是依循著當時的社會需要而進行改變。探究其在中國歷史上的興革變動,實際上也正是探究中國物件使用的觀念的轉換。
發展的軌跡
這項工藝在中國出現的時間,目前尚未有一個定論,在中國更是緩慢的進行,考量中國工藝史,早在商周時期便有良好的冶金技術,製作出精采而多樣的青銅器皿,各種酒器、禮器,其陶器的製作水平也已達某種高度,技術面的要求並不難達成,唯獨這種工藝品無從蓬勃發展,其中原因便耐人尋味,從中西文明發展的歷程來看,中國的寶石收藏的動作較西方來得晚,`1`雖然從考古的紀錄中可以知道中國在西周時期便有玻璃珠的出現,`2`但是就產出的地點以及其工法都沒有更明確的說明,也就是說,這種玻璃珠雖然不同於西方所製作出來的玻璃,但是卻也無法證明這便是中國所獨立產出的。
有學者針對中國早期各項工藝的製作過程進行玻璃的產生緣由,認為玻璃的產生可能是來自當時在燒製陶器所用的釉料,在表面施釉不勻的狀況下,出現晶瑩明亮的小塊,也可能是冶鍊青銅過程的殘留礦渣所引發對這種器物的興趣而展開工藝品製作的趨勢,`3`這種從認為玻璃是由同時期其他物件製作過程所衍生的想法,大抵可以成立。只是這樣的說法底下,中國開始製作玻璃的時間就有必要在向前推,時間可能在早商時期便開始有這種工藝品的製作。
從中國目前出土的玻璃器物來看,最早出現的是所謂「蜻蜓眼」玻璃珠,大多有穿孔,依照出土的狀況可能是佩飾、項飾、腕飾、車飾等等功能,`4`其功能主要還是與其他小玉石一般作為項鍊的珠綴。作為裝飾性器物,他的作用有如玉石一樣具有高貴的象徵意義,這一方面是因為這種玻璃珠的製作尚未普及,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面玉已經是最為尊貴,玻璃器物雖然擁有晶瑩剔透的特質,但是總不如玉石一樣堅硬耐熱。基於同一理由,我們也相信玻璃珠在中國境內的發展無法受到廣大民眾的需要。
從「蜻蜓眼」玻璃珠的外型而論,不論是平面多色或是突起崁入,製作過程絕非一次結束,而是經過多次加工。珠上的紋飾與同心圓的構成與色彩,不可否認的,與中亞、西亞的玻璃珠風格相近,也都會成為傳遞論說法的證據,認為中國玻璃珠是受到西方的影響所致,但是從一些定性的檢驗報告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些材質的成分與西方的玻璃珠有顯著的不同,`5`基於這一原因,吾人比較傾向認定中國古代玻璃珠是自己發展的一條脈絡,是不同於地中海中部、中亞、南亞的系統。
漢代的玻璃器的種類繁多,除了玻璃珠之外還有玻璃璧、玻璃杯、玻璃環等等,儘管出現多而繁的器形卻未能建立獨特的地位,璧、杯、環等都是在玉器的標準下成立,`6`工藝師追求的並不是一種透明潔淨的玻璃質感,相反的,是建立在如玉石般的溫潤。這其中透露的訊息是中國工藝中對於某種正統的既定認同,當時玉器已經是君子的象徵,`7`以玻璃器刻意去模仿無非也是企圖將這種新的工藝品導入一個更高品地的領域,在無法取得高度水平的玉石的狀況下,以此項工藝品作了補償。是以針對漢代的玻璃器物表現,吾人可以說玻璃已經在中國文化思想下開始發展。
由於東西方因為交通的逐漸發達,商賈通過廣大的沙漠與海洋大舉進行貿易來往,隨著旅途商人的引介與貨物來往,來自西方的玻璃器物在中國領土內,開始有了明確的紀錄。`8`透明晶亮的玻璃工藝開始新一段的發展歷程,處於中國百工俱興的漢代,西方製作玻璃技術逐漸匯入以往製作的工法中,產出的形式可以符合商賈的需求,品像也與其他國家的作品相當,而最重要的一部份是,此時的玻璃器物以非單純用作裝飾或是一些典禮儀式所用的物件,相反的,其工藝作品所應有的實用性開始受到重視而且也開始其穩定的前進道路。
這種玻璃的工藝,中國雖然接受但是卻有些不同的看法,《北史‧大月氏傳》中便說到在魏太武帝的時候,大月氏商人便在京師大量燒製,使得「國中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假使這種器物本身所進行的改變是伴隨著技術發展,那麼東漢以後發達的玻璃製品理應受到更多的重視,為何反倒是走下坡呢?用另一種方式來提出問題,為何在東漢時期已經接受了西方玻璃工藝品實用性的事實,也將技術難關克服,為何不會進行大規模的生產,或是說像佛教一樣,以中國文化為主軸,產生一種本質屬性都像中國文物的玻璃工藝?
其中一項重大的原因應該是官方未對這工藝品加以重視,`9`對於直接以該項工藝作為尊貴的象徵,作為貢品之類尚可接受,對於由國內自行生產則尚無需求市場;另一方面,製作玻璃也非簡單的泥土,必須去選擇一些合用的材質,而在歷史文獻中也尚未發現這種紀錄,以至於真正從事這項工藝創作者仍屬少數。
就現今出土的狀況來看,漢代主要製作玻璃的地方可以分成三的地方,一是中原地方,沿襲周朝的鉛鋇玻璃;二是河西走廊地區,也是鉛鋇玻璃但是加入鈣鈉作為助燃物;三是嶺南地區,生產鉀硅玻璃。這種工藝品在中國的開衍情形明顯受到材質產地、東西方不同文化交流的衝擊,而在社會大眾未能明確接納其特有性質,而只視之為玉石的替代品的情況之下,玻璃工藝雖短暫的成為一時的雅好,但也只能保有西方色彩,以特有獨立的姿態面對中國。
據文獻記載,西域的物資與工藝早從秦代便開始進入中國。絲路為中國與其他地區建立了溝通的管道,也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透過商賈的往返,西方的工藝美術更加快速的進入中土。經由這一途徑,羅馬與波斯的玻璃器物進到中國,除此之外,在海洋世界到來之時,從歐洲啟航的船舶也將西方工藝充作貿易品,對世界開始散佈,船舶所到之口岸也接受到異域的工藝技術。
同時期在西方玻璃工藝技術已經出吹、拉、纏等多種繁密的工法,器型從裝飾轉向作為容器為大宗。在唐代這個偉大的帝國版圖,將中國的傳統文明創作與特色遠播到中亞地區,相對等的,此一地區的工藝作品也大量納入中原,這種作為容器的玻璃工藝品,便是這一時期的昂貴舶來品。從色澤、紋飾、造型等三方面還能明顯分辨出其產地來於何處。`10`按照印度佛教習俗,常以玻璃製作代表佛骨之舍利子與盛舍利子的瓶子,而在唐宋時期,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快速,民間信仰更有風行草偃之勢,隨著佛教中國化的影響,這時期的玻璃工藝也與整個佛教界關係密切。`11`
這種特為某些要求而進行的工藝品,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緩緩的前進,從商周到明清,玻璃大部分都只是作為替代之用,連大量進行生產的需求都不曾出現過。加上境內的工法未能做出突破與改變,中土流傳的器皿多從外地進口,作為工藝品的玻璃無法跟陶器相抗衡,也不受到重視。直到明清交際出現的鼻煙壺,玻璃工藝才受到世人的關心。
玻璃鼻煙壺的出現雖然也是來自西洋,`12`但是卻在中國人的巧思下得到最大的創作天地。鼻煙是一種煙末,在傳入中國時便以玻璃瓶盛裝,主要便是利用玻璃瓶品質堅密,不易受潮的特性。在傳入中國之後,這種西洋玩意兒受到皇帝喜愛,達官顯要嬪妃仕女紛紛效之。因為需求的大量增加,供給也就相對提高,也促使製作技術的不斷突破。為了使作品得到更多的賞識,各地匠師也發展出具地方特色的玻璃鼻煙壺。如於雍正乾隆時期的「古月軒」,是一種玻璃胎上畫琺瑯的鼻煙壺、光緒年間的楊州套彩鼻煙壺等等。`13`在鼻煙壺發展歷程中,除了玻璃製品之外,還有用玉、瓷、瑪瑙等,但是不同於過去以玻璃摹作玉璧的情勢,在鼻煙壺的製作過程各個材質都各自展現其本質趣味。而且,在玻璃鼻煙壺中已能結合中國傳統其他藝術與工藝,開創一條自己的路線不在是其他材質的附庸。
結語
關照中國工藝品的發展,走向精緻巧妙是一條常有的途徑。但是要能夠於世界舞台上建立出獨特的地位則必須有更多更豐富的資源加諸於上。文化資產是中國工藝發展的契機,自既有的技術基礎上出發,吸納數千年來的思想,增進物品的內涵,提昇欣賞的面向,是工藝未來發展的方向。回顧數千年前的玻璃珠、玻璃璧等等雖然具備有古文物的特殊地位,但是卻未能對整個世界的文明發展標示出中國地位,反倒是在清代發展的鼻煙壺,不僅具備玻璃技術同時也結合中國傳統的思想,在紋飾構圖上大量採用中國傳統的象徵符號,將其表徵涵義傳達心中所想所欲,使之欣賞把玩之餘也同時咀嚼文化美感。在今日,玻璃工藝逐漸受到國際重視,更加要注意到對傳統的汲吸與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