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考证鉴赏 >> 考古研讨 >> 正文
 
琉璃 琉璃 琉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秦汉时期的首饰和佩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8 19:54:08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1.发饰 

(1)笄、簪、钗、华胜、擿(zhi音掷) 

古代妇女一向用笄固定发髻,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湖南长沙左家塘曾出土秦代一件有七叉的骨簪。华胜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装饰。汉时在华胜上贴金叶或贴上翡翠鸟毛,使之呈现闪光的翠绿色,这种工艺称为贴翠。明清时皇后所戴凤冠,仍使用贴翠工艺,这种工艺方法可与镶嵌宝石翡翠的工艺媲美。擿是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 《西京杂志》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唐人诗云:“婵娟人堕玉搔头。”也指这种簪子。《续汉书·舆服志》:“耳珰垂珠,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以华胜。”玳瑁产于我国黄海、东海、南海、热带、亚热带沿海,海龟属,其甲质板呈黄赭半透明状,可作首饰。古人贵妇发型以高大为美。《后汉书·马廖传》上太后疏里说:“闻长安语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当时妇女常于真发中掺接假发梳成高大的发髻,插入数枝笄簪将它固定,也有用假发做成假髻直接戴在头上,再以笄簪固定的,称为“副贰”,还有一种以假发和帛巾做成帽子般的假髻,白天往头上一戴,晚上可以取下来,称为蔮、蔮或帼。《释名·释首饰》谓“恢廓复髻上也,鲁人曰頍,齐人曰幌。”把〓戴在头上,两旁用镊横簪以固定之。这类假髻的形制可能有很多变化,但文献资料讲得不具体。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軚侯利苍夫人的发髻,作髻时于真发末端加接假发,梳成盘髻式样,上插三枝梳形笄,分别为长19.5厘米、宽2厘米,有11个梳齿的玳瑁笄,长24厘米、 宽2.5厘米,有15个梳齿的角笄和用20枝竹签分三束。再在距顶端1.7厘米处用丝线缠扎而成的竹笄,笄头有朱绘花纹(这三枝梳形笄并非梳头的工具,但可以搔头,可能就是擿了)。前额及两鬓有长宽约1厘米、厚0.2厘米,涂朱或朱地涂黑、镶金或侧面贴金叶的木花饰品。就是当时用金属丝编联起来作额前装饰的华胜。另外还有一个用黑色蚕丝做成的假髻,盛放在一个小盒子里。汉代妇女还有一种圆形加双耳的胜,江苏邗江汉墓曾出土,东汉画像西王母常戴饰此物。 



古代梳妆高大的假髻,必有支撑假髻的工具,在四川宝兴瓦西沟东汉墓人架头部出土一件长12.5厘米、宽10.4厘米呈独脚钗状的铁饰件,上端以两股细铁条横弯成弧形,外有细铁丝缠绕,可能就是一件假髻支撑器。另在湖南衡阳东汉墓发现了双股的银钗,长19厘米。 

(2)梳篦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人物纹样。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   


步摇冠与步摇簪 

《续汉书·舆服志》记皇后服制:“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有翼的狮)、南山丰大特(牛)六兽,所谓副笄六珈者。爵兽皆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文中所说的山题,就是额上正面的装饰版。所谓副笄六珈的副,就是覆的意思,珈是加的意思,全文的解析就是覆在头上的假髻用笄固定之外,还要另加熊、虎、赤罴、天鹿、辟邪、牛等六种动物的饰片为饰。再与孔雀、黄金山题、九种华胜及用白珠穿成桂枝般的装饰和白珠做成的耳珰配套,绕以翡翠华云,金碧辉煌。当走动的时候,那白珠桂枝和耳珰随着脚步摇动,能够化静为动,扩大视觉空间,更加引人注目,其进一步的发展,就演变为后世的凤冠。《晋书·慕容廆传》记载,魏初燕,戴多冠步摇冠,鲜卑族也仿着使用。辽宁北票、朝阳等地发现过北朝花蔓状和花树状的冠顶金饰,走动时就能摇动。 

 
步摇簪是在簪顶挂珠玉垂饰的簪子,《释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又《后汉书·舆服志》集解:“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彩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在上古时期,首饰所用的珠,多为玉珠、骨珠。河南郑州铭功路商墓曾出土一千多颗蚌珠,到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大量开采蚌珠,《尚书·禹贡》就有“淮夷瑸珠”的记载。广西合浦县位于南海北部海湾,据汉杨孚《异物志》说:“合浦民善游,采珠,儿年十余岁,使教入水,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艺文类聚》八十四)《后汉书·孟尝君传》说到合浦的宰守多贪秽,残苛剥削珠民,珠民逐渐把珠蚌转移到相邻的南越边境去,合浦就不产珍珠了,变得十分贫困。孟尝君到合浦采取了许多便民措施,珠民们又慢慢地把珠蚌带回合浦养殖,合浦又重新富裕起来。这就是有名的“合浦珠还”的故事。《史记·春申君列传》说春申君有食客三千,上客都穿珠履,说明珍珠的使用已很普遍。由于珍珠出自海底,所以古人认为它能防御火灾。有些文献中说到有辟尘珠、辟寒珠、夜光珠、记事珠等等,则是一种神秘夸张的说法。 

 

2.耳饰 

(1)瑱 

《说文》:“瑱,以玉充耳者。”又说:“珥,瑱也。”《长沙发掘报告》记录西汉后期的玉瑱,白色、无光泽,蕈形,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中腰内凹。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细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的。色有深蓝、浅蓝、绿等,半透明。另有七件中部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锥状,下端成珠状,身上无孔,无色透明像玻璃。 

(2)珰 

《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珰。”汉末建安时代的《孔雀东南飞》描写女主人鸡叫起身,“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明月珰从字义可知是圆形发光的饰物。贵州黔西东汉墓出土两件以银片制成的圆球状耳铃,下端开口,上端背上焊有直径1.2厘米的小圆环,称它为明月珰未尝不可。河南洛阳烧沟汉墓曾出土喇叭形玻璃耳珰,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日本原田淑人在《汉六朝の服饰》中收有耳珰照片,为凹腰圆筒形,下面带有小铃。 

(3)耳环(玦) 

我国穿耳戴环的风俗古已有之。秦汉时期汉族地区耳环出土不多。《南史·林邑国传》:“穿耳贯小环,自林邑、扶南诸国皆然。”考古发现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戴耳环。1972年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出土16副玉耳环,每副玉片数不等,有多达20余片的。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三次发掘,在一座墓中发现石耳环14片,7片相叠为一组,14片正好是一副耳环。该地出土青铜装饰人物中,戴大耳环的形象也常发现。 

(4)耳坠 

辽宁西丰乐善乡西岔沟西汉匈奴墓出土不少耳坠,但每墓只出1件,通常以两根金丝拧成双股绳状,至尽端分开,一股拗曲成钩,以便挂在耳上,另一股则捶成为扁叶状,用以遮蔽耳孔。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沟畔西汉匈奴墓出土金玉耳坠,金珰上饰兽纹,玉饰镂雕变体龙虎纹,黄金与白玉交辉,极其精美。 

3.颈饰 

在广西合浦西汉墓曾出土玛瑙珠的项链。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西汉滇王王族墓及广西汉墓曾出土玛瑙〓珠,串起来也都是颈饰。石寨山13号西汉墓出土的玛瑙串饰由16件腰圆形〓管串成,其中有一颗〓管上有10道白色平行线,是用蚀花法加工而成,方法是用一种植物嫩叶与石碱捣成浆液,画于已磨光的〓管上加热处理而成。石寨山西汉滇王王族墓还出土由绿玉〓和绿玉珠串成的颈饰,以及由形状不规则的绿松石及孔雀石制成的串饰。云南江川李家山滇王王族墓有的用玉石串饰覆盖尸体,覆盖面长达一米多,宽60厘米至70厘米的。广东徐闻东汉墓出土的5串饰,由83颗大小长短不一的玉〓管串成。  

 加工精美的金质项链在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出土,由三种不同形状的193颗金珠串组,第一种50颗是由细小如苋菜籽的金粒分三圈粘聚而成,靠近中圈的金粒稍大。第二种23颗是用小金管联结而成的连管珠,第三种119颗是八方形的珠,此外还有一个花穗形金坠。与此同时还出土11个球形饰件,内有4件是以12个小金丝环相拉,在环与环之间又附着3粒小圆珠,有6件系在小金珠上再以金丝缀饰,并镶有圆珠,再有1件为镂空的多角形。

 

湖南衡阳苗圃出土的椭圆形金珠,珠外用金丝组成精美的花纹,同时还出土水晶、琥珀、玛瑙的小珠和狮、兔、鸟等,当初很可能是串在一起的。 

1954年在合肥西郊乌龟墩出土一件高2.3厘米,最宽处1.5厘米的小金牌,中心以金丝盘出“宜子孙”三字,周边焊有小金粒联珠线纹,当为一件金坠饰。  

 4.臂饰 

西汉时的手镯,从云南省晋宁石寨山滇王王族墓出土的有玉环及金、银、铜镯,从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有铜嵌绿松石手镯。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出土的四个金手镯中,有一个用多根细金丝交织而成的绹绳形手镯,已近似现代“鳝鱼骨”式手镯。 

 5.指环  

 两汉时以金、银制作指环,在湖南长沙、零陵、广东广州、增城等地出土。湖南长沙杨家岭出土西汉银指环3只,圆圈表面作棱角突出,两边密饰斜线纹。长沙五里牌出土东汉前期金指环10只,内有4只嵌有绿松石。湖南省零陵出土3只东汉鎏金指环,即俗称之镀环。广东出土东汉指环,有的嵌有宝石。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还发现了金护指,保护指甲之用。 

6.带钩 

有关带钩的功用和形式,本书已在第三章中叙述。两汉时期,汉式带钩多为封建贵族所专用,材质珍贵,工艺更趋精巧。例如1954年在广州市出土的西汉玻璃料带钩,长7.8厘米,螳螂型,晶莹透明。1984年广州市南越王赵眜墓(西汉早期)出土玉龙虎带钩。长19.5厘米,宽4.1厘米,通体琢浮雕变体龙虎纹。同墓出土玉龙附金带钩,玉龙作∽∽形变体,龙尾嵌套金质带钩,通长14.4厘米,制作极为精美。1968年在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带钩,长短不一,最长者仅6厘米。 

在内蒙古等地出土的古代匈奴、东胡铜带扣,多作斗兽纹浮雕为饰,猛兽相噬,气氛极为紧张,具有很大的力度和动感。而艺术风格,粗犷质朴。  

 7.佩玉 

汉代出土的佩玉,以观赏性佩玉为多,制作极其精美。如广州出土的西汉早期镂空龙纹玉环、龙凤纹玉套环、镂空玉佩、兽首衔璧玉饰。河北定县西汉晚期墓出土双凤玉系璧、玉龙形环。河北满城西汉早期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镂雕双螭龙纹玉縠璧、鸡心空心玉佩。陕西兴平西汉茂陵出土玻璃璧。江苏铜山小龟山西汉中期墓出土龙形玉觿(xī音希)。江苏扬州西汉晚期妾莫书木椁墓出土的舞人玉佩等代表性文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琉璃 琉璃
琉璃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