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历史篇 >> 中国古代琉璃 >> 正文
 
琉璃 琉璃 琉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破解我国古玻璃身世之谜
作者:王勉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5 21:55:03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专家相聚邕城探讨我国古玻璃“身世”  
   
   提起玻璃你应该非常熟悉,什么玻璃门、玻璃墙、玻璃杯、防弹玻璃、茶色玻璃……可谓五花八门,用途甚广,玻璃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然而,你知道中国玻璃从哪里来吗? 
  
   日前,中国南方古玻璃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20多位古玻璃专家相聚邕城,共同探讨我国古玻璃的“身世之谜”。 


   玻璃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公认最早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长期以来,不少学术界人士以及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玻璃是从埃及传入的,古代中国人不懂得制造玻璃技术。 
  
   随着玻璃管、玻璃珠、玻璃衣等各种漂亮的玻璃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的出土,古代中国人是否掌握制造玻璃技术?成为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我国河南、湖南、广西、陕西、广东、山东等地的古代墓葬中,多次出土料珠、管珠、棱形珠、蜻蜓眼、琉璃壁、琉璃杯、琉璃瓶等大量文物,尤其是在湖南一些古墓中出土的大量战国、西汉时的玻璃器,上面有中国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一批文物的出土,引起国内外考古界和科技工作者的很大关注。古玻璃研究专家、广西博物馆馆长黄启善说,它们的出土不仅涉及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世界上关于玻璃的起源,有两个美丽传说
   
   传说一:腓尼基人的秘密。三千多年以前,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口旁,有一块美丽的沙洲。一天,一艘大商船满载着大块的天然苏打(碳酸钠)经过这里,由于海水落潮,大商船在河口沙滩上搁浅了。没办法,船员们只好等着海水涨潮以后再启程。船上的腓尼基人,一见眼前美丽的沙洲,都纷纷走下船来,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地中海岸的风光。 
  
   中午,有个船员提议在河滩上做饭,举行一次野餐。于是大家从船上搬来做饭的大锅,又扛了几块天然苏打,用苏打支着锅做起饭来。吃过饭,他们收拾好东西,准备回船了,一个船员突然惊讶地喊:“你们快看,这是什么东西?闪闪发光,多好看!” 
  
   大家围上来仔细看,只见那东西玲珑剔透,晶莹明亮,真是谁都没见过。原来,这沙滩上都是石英砂,在船员们烧火做饭的时候,支着锅的天然苏打在高温下和石英砂发生了化学反应,变成了“玻璃”。 
  
   聪明的腓尼基人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就开始了玻璃的生产。腓尼基人用特制的炉子,把石英砂和苏打一起熔化,炼出玻璃液。最初,他们把玻璃液制成大大小小的玻璃球、玻璃珠子,运往世界各地。由于人们从来没见过这样圆溜溜、光闪闪的透亮珠子,都把这些玻璃珠看成宝贝,用黄金或珠宝来换,腓尼基人发了大财。 
  
   不久,腓尼基人制造玻璃的秘密被人泄露出去了。埃及人首先用同样的方法制出了玻璃,许多地方也都相继制造成功。从此,玻璃生产得到了普遍的发展,玻璃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传说二:古埃及的第一块玻璃。据说,五六千年前,古埃及一位制造陶器的工匠,在一次从窑中取出陶盆时,看到陶盆里有一块亮晶晶的东西。这位聪明而细心的工匠,没有放过这个小小的意外的晶体,他分析陶土里的成分,一次次试验烧制,搞清了这亮晶晶的东西是沙子和苏打混合物烧成的,这就是后来的玻璃。 
  
   他当时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用铁棒连接一个泥制的罐子模型。把烧熔的玻璃往模型里面灌。他们还在配料时加进各种氧化金属,由此就可以做成各种彩色玻璃,吹制玻璃球、酒具、花瓶等。

 

   我国古玻璃技术发展

   我国古玻璃技术是萌芽于西周,到了战国时期已生产出真正的玻璃。我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而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和真正的玻璃有所区别。 
  
   从我国古玻璃的制造技术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早期原始玻璃,大约在西周至春秋时期,这时期主要有珠、管、剑饰等;二是早期玻璃,即战国至西汉,玻璃已脱离原始状态,生产出玻璃璧、耳珰、玻璃耳杯、盘、碗等。三是中期玻璃,从唐代至元代,除生产铅钡玻璃外,还生产高钾低镁玻璃,尤其是宋以后各朝,玻璃器皿种类增多,用途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硖元代玻璃作坊遗址和山东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作坊。四是明清时期,主要生产玻璃瓶、玻璃罐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那时玻璃生产中心在山东淄川县颜神镇(今博山县)、广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 

 

`NextPage`

   究竟中国古玻璃是舶来品还是“中国制造”
   
   大量出土的玻璃文物,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鉴定,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 
  
   前来参加研讨会的中科院干福熹院士称,尽管我国古代玻璃以“铅钡玻璃”为主,但广东、广西出土的玻璃大多是高钾低镁玻璃,是世界少见的,氧化镁含量仅有0.06%至1.0%,而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的玻璃,氧化镁含量高达3%至9%,这再一次说明我国古代玻璃是用国内原料自己制造的。 
  
   专家同时认为,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人的独立发明,但其发展缓慢,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因此,在古代中国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 
  
   而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的玻璃器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以钠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适应性较强,因此这种古玻璃的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古玻璃。随着水上交通日益发达,以及丝绸之路的不断繁荣,先是玻璃制品传入中国,随后制造“钠钙玻璃”的技术也逐渐传入中国。 
  
   当西方“钠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极大惊异,这类外来品与中国“铅钡玻璃”在性状上的巨大差异,以致中国人不知道它们是同一类物质,越来越多的人把精力和目光集中在“洋”玻璃上,但古代中国人自己会制造玻璃已成为不争事实。 
  
   这种“铅钡玻璃”究竟是如何起源?有学者认为,这与古代中国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铅在我国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用铅做成的胡粉在古代是一种化妆品。同时古人非常热衷的炼丹术也叫铅汞之术。早在战国时期,就流行“食金饮玉”可以长生的说法,炼丹术兴起后试炼珠玉(即玻璃)也就成为炼丹家们的活动之一。东汉王充《论衡·率性篇》说:“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 
  
   而我国铅矿石主要是方铅矿,这种矿常与重晶石(即石英)共生,重晶石的主要成份就是硫酸钡,它是生产玻璃的主要原料,在炼丹过程中,这些原料在高温下与一些含碱的矿物质熔融、冷却、固化后,就生成古玻璃,只是它成为炼丹术的副产品,因为道士们着眼于如何人工冶炼珠玉,因此制作玻璃没有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更谈不上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技术来。 
  
   又有学者认为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陶瓷、冶金尤其是青铜冶炼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陶瓷、冶金技术在我国古代有着很高水平。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了制陶技术,张家坡出土的西周时期随葬品中,青釉器物的烧成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在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铁器,说明我国在那时已掌握熔化生铁的135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一般情况下,温度只要达到1200℃-1300℃就可以制造玻璃。 
  
   黄启善说,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国玻璃的“成长史”正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历史已经证明古代中国人可以用特殊材料独立制成“铅钡”玻璃,但当这种技术存在一定缺陷,而不能被老百姓认识和接受时,它就需要不断完善,就需要像“钠钙玻璃”这样代表先进文化的技术代替它,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同时,通过对中国古玻璃“身世”的探讨,尤其折射出中国古代陶瓷、冶金技术的精湛,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琉璃 琉璃 琉璃
琉璃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