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研究中国古代玻璃的相关问题,以及古代“丝绸之路”科技文化的互动交流,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支持下,于近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中国北方古玻璃研讨会”。这是继2002年在南宁召开的“中国南方古玻璃研讨会”后又一次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玻璃历史的盛会。
中国科学院干福熹院士主持会议并作了题为“中国古代玻璃和古代丝绸之路”的专题报告。干福熹院士指出:检测和考证分析表明,中国中原最早的古玻璃为含碱钙硅酸盐玻璃,以草木灰中氧化钾为助熔剂,从原始瓷釉演变而来,属中国自己制造,起源于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500-800年)。以后与青铜冶炼和炼丹术密切有关,在战国时采用氧化铅(红丹为原料)和氧化钾(硝石为原料)为主要助熔剂,制造出我国独有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
到汉代已传播中国各地,最远到新疆的和田和内蒙的扎赉诺尔地区,以及云南、四川西南地区。对外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也传至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会议着重讨论了新疆拜城克孜尔墓地出土的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100-800年)的古玻璃,这是目前中国出土并经过科学检测的最早期的玻璃,其化学成分接近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玻璃,但富有明显当地特色的含碱钙硅酸盐玻璃,属于当地制造。因此,中国古代制造玻璃的历史比传统上所认为的“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自外传入”之说要早上500~800年。
与会代表就“西北丝绸之路”沿线与古代玻璃相关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古玻璃名称的辨析、古玻璃发展与陶瓷和冶金技术的关系、相关的史料记载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经过此次会议,代表们对研究中国古玻璃的认识得到了加深,对中国古玻璃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古玻璃在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了解。中国西北和北方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处,研究该地区的中国古代玻璃,对了解古代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有积极意义。
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博物馆、吐鲁番文物局、新疆科技情报研究所、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博物馆、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