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考证鉴赏 >> 考古研讨 >> 正文
中国琉璃网-产品推广
中国南海沉宝惨遭浩劫记
作者:君君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7 18:54:09
分享本文到: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中国香港西南海域的海面上静静地停着一艘打捞船,在漆黑的夜幕下,它犹如幽灵一般。据一本收藏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馆里的古航海日志记载:1752年,一艘名为"歌德马尔森"号的中国商船,在这片水域触礁沉没。当年,这艘从广州出发的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准备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两百多年后,一个名叫迈克·哈彻的英国职业海上打捞者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将自己的打捞船开到了这片海域。幽灵从此出没于此。哈彻从"歌德马尔森"号打捞上来了青花瓷器23.9万件,每块重达45公斤的金锭125块。1986年,哈彻将这笔宝藏交给了荷兰嘉士德拍卖行,换回了2000多万美元的回报。从此,哈彻以"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的头衔名噪天下,而"南海沉宝无数"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一批又一批的国际寻宝人来到这里,盗捞中国的水下宝藏。

 

    南海沉宝堪称"海底瓷都"

 

    哈彻发现的宝物,或许只是埋葬在南海水下宝物的"冰山一角"。15世纪以后,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通,海洋成为沟通全球的主要通道,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贯通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但是,在那个没有机械动力的帆船时代,往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船只随时会遇险沉没,几乎每隔30个小时就有一艘船葬身大海。直到19世纪初,因遇上海盗和风暴而沉没的货船比例仍高达30%-40%。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在中国的茫茫海域下"沉睡"着2000至3000艘古船,其中以宋元船居多。沉船中还有一些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瑞典等的外国沉船。这些船满载的中国陶瓷、丝绸、金银珠宝等宝藏也就随船体下沉被大洋淹没。这些沉船完全构成了一个"海底瓷都",其数量难以估量。对中国考古学者来说,这些海底藏品承载着历史的密码,中国的航海史、海外贸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国家关系史、宗教史、科技文化交流史等,都将由此有新的延伸。可是,这些珍贵的历史标本,在海外盗捞者的眼中只等同于钞票。几乎就在考古学者深入海底的同时,逐利而来的各色人等也瞄准了发财机会。

 

    发现中国古代宝船

 

    比利时文物投机商的目标也是打捞南海沉船宝藏,他们与印度尼西亚政府展开合作,共同寻宝。比利时投机商们总共出资 500万欧元,注册了一家公司,然后与印尼政府共同运作捞宝项目,所得的收益平分。

 

    这个捞宝团队高薪从世界各地请来了潜水员和捞宝专家。公司还购买了数艘装备十分先进的捞宝船,其海底探测雷达的先进性甚至超过了印尼海军。

 

    从2005年开始,他们忙了近一年,仍然毫无收获。这时,当地的一些渔民给他们送来了撒网打鱼时捞到的陶瓷碎片。稍作鉴定后,投机商马上意识到应该派人下潜查个究竟。于是潜水队一行 13人来到了发现碎片的海域。第二天,他们找到了几块陶瓷碎片,然后是一个约30厘米长的瓶子,瓶子内是一柄金刀的手柄。这时他们确信,找到宝藏了。最终他们在距离海岸约200千米的海底发现了一艘沉船,这是一艘很大的商船,长70米,宽15米。随行的比利时海洋考古专家告诉投机商,这是公元10世纪的中国商船,那时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比利时投机商们坐镇捞宝船,指挥潜水队先后下潜2万次,这才把将近25万件珍宝全部捞上来,然后运往印尼首都雅加达一间毫不起眼的仓库保存起来。

 

    站在仓库的门口,比利时投机商们得意地用"头晕目眩"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地上、架子上堆放着成千上万件古色古香的瓷器、铜镜、彩色玻璃器皿,迷你香水瓶旁放着厚重的陶器……这里简直如同中国古代君王的藏宝洞。研究认为,这肯定是一艘出海为君主采购宝物的商船,因此25万件文物中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品。有瑰丽大方的精雕铜镜,以优美阿拉伯文写着"真主"的铸具,还有曾统治古埃及的法密德王朝的七彩玻璃器皿,艺术、考古、经济价值都非常惊人。宝藏的多样性同样耐人寻味:碟子上的饰纹是龙、鹦鹉和其他异鸟,瓷器的边沿精细无比,莲花图案茶壶,青瓷的釉完好无缺。另外还有14000串珍珠、4000块宝石,其中包括400块最名贵的红宝石、400块蓝宝石和2200块石榴石。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和比利时的投机商盗捞中国珍宝后,并没有急于出手,而且直到现在也没有拍卖一件宝物。原来,他们与欧洲的拍卖行进行接洽后,被告知这些宝物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因为2008年的中国北京奥运会,全球将掀起中国文化潮,那时候这些宝物肯定能卖出更好的价钱。比利时人捞到的珍宝已经轻松赚得6000万美元。

 

    65万件珍宝毁于一旦

 

    从2005年底开始,哈彻又组织了一个捞宝船队,"热情似火"地盯住了中国领海以外的南海海域。他出高价雇来各种"人才"-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海难事故的研究者、东方海域的知情人,以及技术纯熟的潜水员。这支捞宝船队载有高科技设备,船员使用声波定位仪和磁感仪不停地扫描海床。由于这些装备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因此整个船队每天的探测成本高达1万美元。

 

    当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时,他们首先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直径达一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他们可以清楚地辨别出这些瓷器有杯子、盘碟、碗、罐、花瓶等。投机商喜出望外,认为他们找到了一艘中国古代商船的残骸。他们在对沉船的位置、船只的规模、船上的货物及众多遇难者的遗骸认真研究之后,肯定地认为,这是一艘触礁沉没的中国清代商船。

 

    于是,这些英国投机商悄悄地开始了打捞工作。他们只关心珍宝,而船体和众多遇难者的遗骸则被打捞队员"丢得到处都是"。他们最终打捞了约100万件瓷器,而且大多数保存完好。但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这些利欲熏心的投机商为了能在收藏市场上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竟然将其中 65万件珍贵的瓷器打碎,只留剩下的35万件运往德国,交给了内戈尔拍卖行。

 

    据专家估计,这么大数量的瓷器光靠欧洲的文物市场在几年内都无法全部消化,拍卖行很可能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买家。最终这批珍贵的瓷器可能会给英国投机商们带来3500多万美元的纯利润。

 

    海外盗捞者猖狂至极

 

    在苏富比拍卖行,一件中国元代青花瓷罐曾拍出了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如此巨大的商业利益,引诱着越来越多的"哈彻"加入到沉船打捞的队伍。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他们不惜血本,利用各种手段在各个海域搜寻水下文物。与此同时,一些无力打捞本国领海内水下文物的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印尼、越南也开始与西方捞宝公司合作。他们向这些公司颁发许可证,允许他们在领海内捞宝,之后再与颁证国分享利润。不过,这些西方公司的勘查范围通常都不会局限在颁证国的领海内,而会秘密潜到中国海域盗捞水下文物。于是,南海成了他们满足欲望的"乐园"。盗捞、窃取、走私、拍卖……在中国海床上静躺了千百年的沉宝,也在通过一条条隐蔽的商业通道流失。

 

    参加过越战的美国老兵费尔·格雷科就借与菲律宾政府的合作,盗捞了数万件中国古董。为了"开发"南海宝藏,格雷科在菲律宾至少住了10年,从当地渔民的讲述中一点一点搜集沉船信息。据菲律宾媒体披露,从1997年到2002年,格雷科先后在南海发现了16艘沉船,捞起了约2.3万件古董。这些文物都悉数被他运回了美国。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纽约时报》的记者曾到过他位于洛杉矶的住所。据他们形容,格雷科的花园里赫然立着几个两人多高的巨型花瓶;一大堆精美的瓷碗、陶碟被随意摆在地上,"整个家就是小型中国古董博物馆!"发达的互联网让格雷科轻易绕过公开拍卖文物的法律障碍,将古董卖给了私人收藏家。这一点让菲律宾政府异常恼火,曾发出逮捕令并要求美国将其引渡回菲律宾。但美国拒绝配合。

 

    今年50岁的德国工程师蒂尔曼·沃特法有个野心,他要在未来的岁月里"一网打尽"南海最重要的海底宝藏。1998年,他在印尼勿里洞岛(位于南海与爪哇海之间)附近水域20多米深的海底,找到了好几万件保存完好的陶瓷制品。沃特法将这座海底宝库取名为"黑石"号。在接下来的3年里,他先后捞起6万件唐代文物,包括陶瓷酒壶、茶碗、刻有浮雕的金银餐具等。研究推测,"黑石"号很可能是在穿越爪哇岛途中,遇上暴风雨触礁沉没的。据中方考证,"黑石"号上的长沙窑瓷器品种相当丰富,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国都没有出现过,"黑石"号的青花瓷也是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对研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非凡。然而,在中国几家博物馆与沃特法的接触中,沃特法都坚持把"黑石"号的绝大部分出水文物打包,以至少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而这是中国的博物馆所无力承担的。从今年年初开始,沃特法竟将他的捞宝工具伸向了中国南海。据印尼海洋渔业部估计,在"印尼周边"的南海海域,有至少463艘货船残骸,许多船龄超过1000年。鉴于沃特法的"成绩",印尼政府打算将这463处南海沉船位置,尽数交给沃特法的探宝公司。

 

    除了国际盗捞者,国内也有许多文物贩子在盯着南海的宝藏。尽管我国早在1989年就对水下文物进行立法保护,但已发现的古船文物还是遭到当地一些渔民的哄抢。他们捕鱼时有时候会一网拖出瓷器或古钱,便知道下面有沉船与宝物,于是就借机打捞,而有组织、有规模地盗取这些水下文物更是防不胜防。在国内,盗捞海底文物的"销售"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通畅的渠道和市场。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的盗捞行为,都会在造成中国文物流失的同时,使这些文物的考古价值遭到毁灭性破坏。

 

    盗捞者为何肆无忌惮

 

    为了抢救中国的水下文物,1987年成立了中国水下考古中心,而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的即将出水,就是这个中心的杰作。目前制约我国水下考古的头等问题就是资金。国外的水下考古都有企业赞助,但中国目前只有香港一家企业曾出100万元赞助打捞"南海一号"。沿海调查一次就要花100多万元,到一趟西沙来回要300万元,一套潜水服要4000多元,就连一支深海灯也要1万元,水下考古无疑是个昂贵的行业。被称为"水下考古之父"的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甚至曾建议中国不要搞水下考古,因为太费钱了。

 

    外国打捞公司能频频潜入中国海域,进行商业性盗捞或在其他海域打捞中国沉船,还因为无论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海洋文化遗产的界定都太模糊。

 

    目前我国相关文物法规定,"对于遗存于中国内水、领海内以及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海域内的文物,无论其起源于中国或起源于外国,均属中国所有。对遗存于中国领海以外的其他管辖海域,及公海区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文物,中国享有辨认器物物主的权利"。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样的法律界定都是不够准确和完善的。因为对于中国领海外的其他海域可以确认为起源于中国的文物,它仅仅是规定了辨认的权利,也就是说仅仅运用了文物的"属地原则",而没有追究文物的"属物原则",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文物所有权的保护。而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就采用双重原则,有利于其追讨文物。此外,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两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区域内海洋文化遗产的归属,我国法律也没有作出任何的相关规定。

 

    与此同时,目前国际通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给商业盗捞留下了法律漏洞。该《公约》规定,对于在国家管辖权之内的海底发现的具有考古和历史价值的文物应予以保护,并且特别强调对这类文物"要注意来源国(文化来源国或历史、考古来源国)的优先权"。但公约中提出的这些条文大多概念含混不清,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来源国难以依此追讨自己应有的权利。


文章录入:蔡卫勇    责任编辑:牧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逸雅集作为中国琉璃网的文创平台,着力推广琉璃艺术、古董雅玩、茶道香道、花器文房、佛像禅饰、竹木铁陶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期待您的支持与加入!

    逸舍工作室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12室
    逸方空间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01室


    • 周二至周日,9:30-16:30
    • 周六夜场,16:00-21:00
      (5月1日-10月31日)
    • 周一闭馆
    •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
    博物馆官网 www.shmog.org
    博物馆微博 e.weibo.com/shmog

    上大美院玻璃工作室

    中国高校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玻璃工作室,经常参加国际性专业展览,许多作品被各国博物馆基金会收藏。

    除研究生教学以外,工作室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琉璃网”合作开设玻璃文化课程,每逢春、夏季开班,对全社会开放。详情查询琉璃论坛……


    【精选图文展区·热租】
    • 收藏品、艺术品网站
    • 琉璃艺术家、工作室
    • 文房、礼品、工艺品
    • 传统手艺、创意设计

    【合作·推荐】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