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不同质料的珠子在货币功能上也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7世纪至19世纪时,珠子作为“货币”在贸易上的用途达到了历史顶峰。当时,欧洲以成熟的工艺技能,设计制造出大量各类精彩多变的琉璃珠。工艺革命时期,它们被以货币的形态输入非洲以换取黄金、象牙、棕榈油,甚至奴隶。现今国际上称这一时期的琉璃珠为“贸易珠”。而英国的哈德森海湾公司自17世纪时就在北美洲以珠子核日用品向原住民换取海狸、海豹皮毛等。而如今我们却要用大量的各种钱币购买那些曾经作为货币使用的老珠。
远古至今,珠子在使用者身上常借由材质、式样、精致度等差异代表其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而以逐猎为生的人们需以狩猎战果,如牙、爪、角、骨为装饰,凸显其英武。至今,我们在非洲、南美、南亚各聚落社群中仍可见人们以不同珠饰代表部族特色与身份尊卑。
在我国,清代帝、妃以及各品官臣佩带的“朝珠”,其材质、色调、规格上均有严格的规定,须按规佩。
人类发展由逐猎发展到狩猎群居聚落,从求生存及延续生命的企求中自然衍生出不同的崇拜信仰与寄托,而各类珠饰也往往被寄寓了生命的意义。
如从爪、牙、角中获得猛兽“能量”,使佩带珠子的人们具有更强壮的生命力;乳房形的珠寓意为生命世代延续;而动物形象的珠饰,则代表与人们共生的动物,如马、羊、犬、虎、牙等;眼形珠,被称为“邪眼珠”或“魔眼珠”,有辟邪、驱魔而利生机之意。无论在西方或东方,由很多不同材质所制成的配珠,都有一些“气、磁场”等说法。祈祷珠在西元前500多年始用于佛教之佛祖。全世界各地较为原始的宗教信仰中,无论是祭祀朝拜、降魔解灾、祛病疗伤、节庆活动,各类珠饰仍是极为重要而神圣的器物。
人类因天性喜爱美好事物,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与功能,所以他们会从自然界中选取那些特殊的物件用作配饰,珠子也是这样才走进人们的生活。随着人类多元文明的发展,珠饰在天然材质上的选取、创意与制作上,其质、形、纹、色都被创造出更丰富且精致的款式。其后,因陶釉的发展,以及冶金技术的进步,金属和琉璃产品进入人类社会,这也给珠的制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与创作的空间。
艺术本质就是呈现美与真的表征,在老珠的世界里,在不同的时间、年代、地域、文化、种族中,珠文化在工艺性、文化性与价值性方面都是最优异而普及的装饰物,更是历久弥新的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