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玻璃制造业的发展引起清王朝的关注。清宫初设玻璃厂之始,所用的工匠有的来自广州,但在清康熙三十五年以后,在清宫造办处从事玻璃器物制造的工匠,则主要是博山来的。甚至连宫廷采用的玻璃配方,也主要采用博山的。
颜神镇,位于山东省中部的博山县内,地处群山环抱之中,从元至清一直为我国玻璃的重要产地,该处发现了元末明初的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作坊。颜神镇及其周围的山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制作玻璃的各种原料,如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以及铜、铁、丹铅和煤等,因此它具备玻璃制造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那里的玻璃工匠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世代相袭,因此也具备了玻璃制造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曾为清宫玻璃厂输送过许多优秀的技术人员。颜神镇生产的玻璃品种很多,有青帘(即青色透明的玻璃帘子)、轩辕镜、念珠、佛眼、砚滴等。当时颜神镇的玻璃产量很大,并行销全国。
王荫桂修《续修博山县志·卷七》(1937年铅印本)中记载了有关博山县制造玻璃的历史。
在《青州府志》中介绍:“琉璃器,出颜神镇(今山东博山),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焦剪成珠、穿灯屏、棋局、帐钩、枕顶类,光莹可爱。”早期中国料器多为在彩球和碗、瓶、尊、盏等生活用品,精美独特。清末后期,山东博山料器艺人,北京内画鼻烟壶画匠,开始以料器鼻烟壶内画图案,嬴得人们爱惜。因此,清末民初料器鼻烟壶风行一时,并流入海外,不少欧美艺术品收藏家都有集藏中国料器鼻烟壶。
博山的玻璃鼻烟壶
博山原是山东省益都县的颜神镇,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正式设县。博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玻璃产地,中国古代的鼻烟壶最主要的种类就是玻璃的,这与博山的玻璃生产密切相关。
清康熙初年的吏部尚书、大学士孙廷铨是山东益都人,他很关心家乡的玻璃生产,并著有《琉璃志》。他在《琉璃志》中介绍博山玻璃的特点:博山玻璃的色彩非常丰富,“白者以为干”,以白色为基本色彩,然后掺入其他矿物,煅烧成各种色彩。
光绪六年(1880),美国学者波谢尔在北京搜集到一件八卦图案的“套料”鼻烟壶,他说:“所有(玻璃手工艺)的技艺过程,事实上,在西方国家运用吹制、压或按、模制等技艺是在中世纪形成的,是长久以来被知晓的。但是,琢碾,尤其是‘套料’——不同层次色彩的琢碾,是中国匠师们所创造的最新颖、独特的技法,而且取得了优雅的艺术效果。这些都远远胜过十六世纪欧洲著名的波希米亚的玻璃手工艺匠师们。”而中国的“套料”工艺,正是由博山玻璃匠师们创造的。
所谓“套料”烟壶是一种用二层烧结技术,将两种深浅各异的色料高温溶合的玻琉雕刻手工艺品,制作时先用一种色料作烟壶坯胎,再将熔融的其它色料与烟壶坯胎熔连一体,然后用雕花技术研磨出浮雕的图案,并剔除多余部分精雕细磨,直至能显露出烟壶坯胎,使外层具有浮雕效果的深色花纹在洁白的坯胎料地上突现出来,一深一浅,对比强烈却又十分和谐醒目。仅套一色的“套料”烟壶比较常见,在早期的“套料”烟壶中,除白“套”红外,尚有白“套”绿、白“套”深蓝的烟壶。以后又陆续出现了蓝“套”白,水晶“套”红“套”绿、柠檬黄“套”红“套”绿、白玛瑙“套”浅茶晶、黑或蓝“套”金星等五彩缤纷的鼻烟壶。
套料”鼻烟壶除“套”一色者外,尚有兼“套”至五、六层甚至十几层色料的珍品,如白地上套以红,红色地上再套以蓝,蓝色地上再套以其它色料。还有一种“多色堆料”鼻烟壶,是用类似瓷器“绞胎”的工艺,将多种不同色彩的玻璃色料作成多色壶坯,再施雕刻而成。
博山玻璃鼻烟壶中亦有由“套料”发展而来的以单色或仿玉色进行雕刻的烟壶,则是“套料”烟壶的一种支流。其中有仿琥珀、玛瑙、蜜蜡、白玉、松石、田黄石、青金石、碧玺、黄玉、翡翠、白色水晶、紫晶、黄晶、绿晶、金星石、鸡肝石、鸡油黄等色彩的玻璃,以“鸡油黄”单色玻璃鼻烟壶最为名贵。
“套料”鼻烟壶除“套”一色者外,尚有兼“套”至五、六层甚至十几层色料的珍品,如白地上套以红,红色地上再套以蓝,蓝色地上再套以其它色料。还有一种“多色堆料”鼻烟壶,是用类似瓷器“绞胎”的工艺,将多种不同色彩的玻璃色料作成多色壶坯,再施雕刻而成。
博山玻璃鼻烟壶中亦有由“套料”发展而来的以单色或仿玉色进行雕刻的烟壶,则是“套料”烟壶的一种支流。其中有仿琥珀、玛瑙、蜜蜡、白玉、松石、田黄石、青金石、碧玺、黄玉、翡翠、白色水晶、紫晶、黄晶、绿晶、金星石、鸡肝石、鸡油黄等色彩的玻璃,以“鸡油黄”单色玻璃鼻烟壶最为名贵。
博山玻璃制造业的发展,也引起清王朝的关注。清宫初设玻璃厂之始,所用的工匠有的来自广州,但在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以后,在清宫造办处从事玻璃器物制造的工匠,则主要是博山来的。甚至连宫廷采用的玻璃配方,也主要采用博山的。北京的“三大家”玻璃鼻烟壶的制作,也都是以博山为后盾的。博山生产的玻璃鼻烟壶不断地贡进朝廷,供皇帝享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