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制造玻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代以来的文学等文献中曾出现:“缪琳”、“火齐”、“琉璃”、“颇黎”、“明月珠”等,后人对此的注解多笼统地称之为不同种类的玉石,即“五色石”。两汉时期,西方国家的玻璃传入中国以后,才有了玻璃之称。不过,中国的琉璃与西方的玻璃成分区别很大,前者所含的元素是铅、钡,后者则是由钠钙为主。中国的琉璃材料最初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因此有人说玻璃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这个说法不怎么确切。而且考古发掘,证明西周时期已经有琉璃制品,据专家分析,这些琉璃多与人造珠玉有关,而名称则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通常将半透明的称为“璃”,透明的才称“玻璃”,后来又有药玉、罐子玉、硝子、料器等名称,而以料器一名使用最为普遍。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曾把琉璃看成与玉器一样珍贵。
玻璃鼻烟壶又称料器鼻烟壶,是鼻烟壶中的大类,制作时间最长、品种最丰富。清宫造办处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建立玻璃厂,为皇家制造各种玻璃器皿。因此精巧质佳的鼻烟壶往往出自贵族,所以当时就价格高涨。鼻烟壶的形状种类很多,颜色也千变万化。由于鼻烟壶历来为藏家所青睐,于是民间仿品不断,但质量较差,如气泡多、料不纯、造型不规整。从制造工艺上说,玻璃鼻烟壶分为套色玻璃、单色玻璃(仿瓷器中的单色釉),珐琅彩玻璃(仿珐琅彩瓷器)、搅玻璃(仿绞胎瓷器),金星玻璃,内画玻璃等。
料器鼻烟壶贵在做工,而不以质地取胜。清代早期的料器鼻烟壶康熙、雍正两代均有,乾隆时产量更多。其特点是:鼻烟壶的地多为透明玻璃或涅白玻璃;地内含有状类霜花的细密气泡;以白套红及白套蓝者居多。康熙时期的料器鼻烟壶以精妙浑朴、简雅绚烂取胜,但传世极少。其中色如珍珠的“珍珠地”套料鼻烟壶在康熙以后就很少出现。
雍正年间的料器鼻烟壶样式新奇,多做工精巧且外观浑圆大方,主要是宫廷内府制品,传世很少。乾隆年间的料器鼻烟壶多扁小圆形,通体彩绘不同花卉图案,有些书题吉言慧语,但很少画山水人物。花卉图案以纤细繁复为上品,色彩鲜艳富有层次,忌有刮损或剥落痕迹。乾隆年制者有四字款识,用蓝料书仿宋体,十分工整,仿品难以企及。另外,造型千姿百态,除瓶、罐、扁、方、双连、三连、梅等形状的料壶应有尽有外,婴戏、动物、瓜果、人物等料壶亦无所不有。嘉庆之后,料器鼻烟壶“始务宽大,浸至盈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