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魏晋南北朝 三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无休的年代,汉文化遭到严重毁损,玻璃工艺亦不能幸免,除玻璃耳珰等少许实用器外,铅钡仿玉工艺基本消亡。再加之曹操父子提倡薄葬,如曹操临终遗令“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使两汉400余年来形成的葬玉制度最终消亡,出土的珠玉实物也骤减。
此时,西方具实用功能的钠钙玻璃容器传入中国。钠钙玻璃器克服了国产铅钡玻璃器质脆惧热等不足,光色映澈兼具实用,被视为至宝,受国人所好。时局动荡反而促使贵族生活更加奢侈,精美的玻璃器在当时被当作斗富之宝器。因此在统治阶层的墓葬里,精美的玻璃器屡有出土,它们大抵来自西方,罗马玻璃器、萨珊玻璃器均有发现。其后数代,西方实用玻璃器也始终作为奢侈品进口,这一点也极大冲击了国内玻璃业的发展。
国宝级文物:辽宁朝阳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淡绿色鸭形玻璃注——罗马
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淡绿色玻璃碗——萨珊
宁夏固原出土的北周碧绿色玻璃碗——萨珊
从汉代开始佛教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得以发展兴盛,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被列为佛家七宝。西方的吹制工艺传入中原之后,本土也开始尝试制作,河北定县北魏塔基石函出土的一批中国器形薄胎玻璃器就是例证。透明玻璃瓶用来盛装舍利子成为佛家供物,大量的玻璃珠被制成璎珞装点佛像与佛堂,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时的玻璃工艺发展。
甘肃省平凉市出土的北周玻璃舍利瓶
这里所说装点佛堂用的璎珞珠主要是指一种“印度-太平洋”玻璃珠,是最著名的贸易珠之一。据考最早于纪元前后在印度东南沿海生产,流传数百年不衰,色彩丰富、个体极小,有些不足1毫米,制作技艺高超。这类玻璃管珠在汉晋时期各地均有发现,且数量众多,仅河南洛阳永宁寺西门遗址就出土有15万颗之多。
魏晋时期常见的“印度-太平洋”玻璃珠
还要提及一点:据《魏书》及《北史》记载,北魏太武帝时,“有大月氏商贩在京城烧铸琉璃…乃召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徹,以为神明所作”。牧之认为这里的“琉璃”行殿并非指玻璃器物,而是指琉璃釉建筑构件。北魏平城即现在山西大同,琉璃釉建筑作为山西的传统行业流传至今。而西方用琉璃釉装饰建筑的记录更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的神殿墙面制作。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