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考证鉴赏 >> 考古研讨 >> 正文
中国琉璃网-产品推广
从南越王墓中的玻璃珠看中外的玻璃生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琉璃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26 15:06:36
分享本文到:


 

    在《汉书地理志》的史料,提到黄门译长与应募者入海所市之「璧流离」以及琥珀、玛瑙、水晶、肉红石髓等「奇石异物」,在南越王墓中广西合浦西汉后期的墓葬中均有出土。「璧流离」《梵书》作吠琉璃。 

    玻璃在古代中国曾有多种称谓。其中发音非常相近的就有琉璃、流璃、璧琉璃、陆璃、玻黎、琉琳、还有五色玉、药玉、罐子玉、水玉、水精等等。还有古籍赋予玻璃「明月」、「夜光」美名。 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而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当然和玻璃是有所区别的。 

    在南越墓中,出土有4粒玻璃珠等佩饰。在合浦廉州镇附近东南的清水江至禁山一带的汉墓群,近三十年间,共清理汉墓约1000多座,出土玻璃器皿、璧琉璃等饰物及工艺品。1975年,在合浦堂排三号汉墓中,出土玻璃珠10800颗。

 

  


    西亚玻璃属「钠钙玻璃」 

    玻璃的来历,由腓尼基人发现。腓尼基水手于3000多年在无意中,发现天然苏打在高温下和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玻璃。腓尼基人利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大大小小的玻璃球、玻璃珠子,运往世界各地,换来黄金或珠宝,由此发了大财。 

    不久,腓尼基人制造玻璃的秘密被人泄露出去了。埃及人首先用同样的方法制出了玻璃。最古老的人造玻璃可追溯至公元前 2500 年,埃及出土的绿色或蓝色系列半宝石玻璃珠。 

    至于玻璃容器,最早出现约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由玻璃熔块雕凿或研磨而成。公元前 16 世纪中叶,美索不达米亚发展出胚心成形技术(core forming technique),使得玻璃容器的制造获得重要的突破。公元前 200 年左右,巴比伦人以长约 1 ~ 1.5 公尺的铁管吹制玻璃,玻璃的制造方法进一步获得重大的改进。 埃及稍晚才开始生产相似的器皿。接着是罗马帝国,当地的玻璃业者还先后发明了吹制法﹑刻花玻璃和套色刻花玻璃。西罗马衰落后﹐玻璃生产中心向东转移﹐萨珊波斯的玻璃业发展很快。公元8至9世纪以后﹐伊斯兰玻璃兴盛发达﹐一直持续到14世纪。 

    西亚的玻璃制作时需要大量的钠,故属于「钠钙玻璃」。 

    中国至迟在战国时代(一说是在西周时期)已能制造玻璃﹐是世界最早的玻璃产地之一。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 

    中国的玻璃工艺对日本﹑朝鲜的玻璃业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中国的统治阶级都非常喜爱西方玻璃器﹐因此一些典型的罗马﹑萨珊﹑伊斯兰玻璃器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并经过中国又传到日本﹑朝鲜。  

    从中国目前出土的玻璃器物来看,最早出现的是所谓「蜻蜓眼」玻璃珠,大多有穿孔,依照出土的状况可能是佩饰、项饰、腕饰、车饰等等功能,其功能主要还是与其它小玉石一般作为项链的珠缀。「蜻蜓眼」玻璃珠的外型而论,不论是平面多色或是突起崁入,制作过程绝非一次结束,而是经过多次加工。珠上的纹饰与同心圆的构成与色彩,不可否认的,与中亚、西亚的玻璃珠风格相近,也都会成为传递论说法的证据,认为中国玻璃珠是受到西方的影响所致,但是从一些定性的检验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些材质的成分与西方的玻璃珠有显着的不同。 

    在中国河南、湖南、广西、陕西、广东、山东等地的古代墓葬中,多次出土料珠、管珠、棱形珠、蜻蜓眼、琉璃壁、琉璃杯、琉璃瓶等大量文物,尤其是在湖南一些古墓中出土的大量战国、西汉时的玻璃器,上面有中国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上世纪的1929年,在中国河南传教的怀特先生(Winter.W .C)闲逛集市时收购了一些质朴而华美的琉璃珠。这位基督教司教早年曾任教于多伦多大学的考古学系,他直觉这些珠子来历非同寻常,并锲而不舍地找到了出土它们的洛阳金村。后来,通过同位素检测等科学手段,几位玻璃专家发现怀特找到的玻璃珠属于战国时代,里面含有大量的铅、钡,完全不同于同一时期的西亚玻璃。 

 

  


    中国玻璃属「铅钡玻璃」 

    中科院院士干福熹于2002年发布了对中国古玻璃研究方面的成果。他说,尽管中国古代玻璃以「铅钡玻璃」为主,但在广东、广西出土的玻璃大多是高钾低镁玻璃。这些古玻璃的氧化镁含量仅有0.06%至1.0%,也属世界罕见。因为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的玻璃,氧化镁含量高达3%至9%。这再一次说明中国古代玻璃是用国内原料自行制造的。  


    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鉴定,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居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早在南越王墓和合浦汉墓出土的璃玻物品之前,考古学者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有人认为﹐中国最早的玻璃器出现于春秋末期。河南固始侯古堆 1号墓出土的玻璃珠﹐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格上的镶嵌玻璃块﹑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格上的镶嵌玻璃块都属春秋末期。这3处的玻璃经检验都是钠钙玻璃。 

    蜻蜓眼这类珠子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时在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十分流行﹐因此还不能排除这时的玻璃器是经过中亚输入中国的。战国时期玻璃器增多﹐比较集中在河南﹑湖北﹑湖南三省。蜻蜓眼出土数量很多。此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品种﹐如玻璃璧﹑玻璃印﹑玻璃剑饰﹑玻璃蝉等﹐器形都仿制当时流行的玉器。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的玻璃器绝大部分是铅钡玻璃。含量较高的氧化铅在世界其它地区的玻璃中很难见到﹐而氧化钡在19世纪前基本不存在于其它地区的玻璃中。因此﹐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绝大部分玻璃器是由中国制造的。 

    至于汉代的玻璃器。玻璃璧仍然存在﹐分布范围较广泛﹐器形一般大于战国璧。玻璃耳珰﹑玻璃珠饰﹑玻璃带钩也比较常见﹐而蜻蜓眼却少见。西汉时期开始制造玻璃器皿﹐满城汉墓出土的玻璃耳杯和盘﹐扬州西汉「妾莫书」墓出土的玻璃「玉衣片」﹐都是典型的仿玉制品﹐而且成份多为铅钡玻璃。 

    东汉的玻璃器数量和品种都少于西汉﹐除广东﹑广西出土数量较多的玻璃珠外﹐其它地区的玻璃器出土很少﹐一般只有玻璃珠和玻璃耳珰。这个时期出土的玻璃器皿很特殊﹐根据江苏邗江甘泉2号墓和广西贵县汉墓出土玻璃器的器形﹑纹饰和成分判断﹐可能是进口的罗马玻璃。  

    中国古代多称玻璃为琉璃,「琉璃」者,传为佛家七宝之一,例如汉代称玻璃为「璧琉璃」,也称「吠琉璃」,后简称「琉璃」,沿用至今。现存的古代玻璃璧只有200来件。现存的玻璃璧95%出于楚地,玻璃璧看来是楚国的特产。 

    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西方学者多半都认为古代的中国没有生产玻璃的技术,并推断许多出土的玻璃器皿都来自埃及、伊朗等地。 

    林蔚文先生撰写的〈先秦秦汉南中国海外玻璃的输入〉,也是持从海外输入的意见。林先生的文章收入《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中。 

    中国生产玻璃也输入外国玻璃产品

事    实上,经过上面详细分析后,便会发觉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黑白分明。中外的玻璃物由于成份和制造不同,可以来自不同的玻璃制造地区,中外都有。但是, 

    即使中国本身能生产自己的玻璃,汉代的中国人也会输入外国制造的玻璃物品。 

    《汉书》说的「壁流离」是指外国生产的玻璃,它几乎不含铝和钡的成分,与中国古代传统的铝钡玻璃截然不同,具有色泽鲜艳、透明度高,能耐冷热的优点,是一种高级的装饰品。广州西汉中期以后墓葬中出土的玻璃珠,经过化验的4个样品,含钾5~13.72%,仅有微量或没有铝和钡的成分,显然是从海外输入的。 

    在合浦汉墓出土的一批玻璃饰物和器皿,经鉴定属高温烧制的钠钡玻璃,也属舶来品,部份造型和纹饰属外国风格。合浦汉墓中的玻璃器皿,是海外经印度西海岸,穿马六甲海峡,经合浦干体港进口的。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逸雅集作为中国琉璃网的文创平台,着力推广琉璃艺术、古董雅玩、茶道香道、花器文房、佛像禅饰、竹木铁陶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期待您的支持与加入!

    逸舍工作室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12室
    逸方空间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01室


    • 周二至周日,9:30-16:30
    • 周六夜场,16:00-21:00
      (5月1日-10月31日)
    • 周一闭馆
    •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
    博物馆官网 www.shmog.org
    博物馆微博 e.weibo.com/shmog

    上大美院玻璃工作室

    中国高校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玻璃工作室,经常参加国际性专业展览,许多作品被各国博物馆基金会收藏。

    除研究生教学以外,工作室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琉璃网”合作开设玻璃文化课程,每逢春、夏季开班,对全社会开放。详情查询琉璃论坛……


    【精选图文展区·热租】
    • 收藏品、艺术品网站
    • 琉璃艺术家、工作室
    • 文房、礼品、工艺品
    • 传统手艺、创意设计

    【合作·推荐】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