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玻璃的發展約有百年的歷史。早期,玻璃的製造以工業儀器、民用必須品為主。1887年,陳兩成先生創設玻璃廠於台北,是台灣玻璃工業的開始,之後,日本佔據台灣,陸陸續續地有日本商人來台灣設廠。但是都沒有什麼成就,直到1922年,日本東明製瓶廠來台設立,台灣的玻玻璃業才開始有了生機。1939年'日本人在新竹設「台灣高級玻璃」"設廠的原因是因本省產錫礦砂及新竹產的天然瓦斯,專門製造醫療器材、儀器等。之後,又有數家日商來台設廠,台灣人也有自己投資的,約有十家左右。1941年,新竹又多了一家玻璃製造廠「新竹電泡製造工廠」,截至1941年止,全國玻璃份布數圖如下 :不過第二次大戰爆發後,大戰期間因受戰爭的影響,使得玻璃製造業的盛況又漸漸的趨於萎縮,甚至停滯。光復之初,台灣玻璃工業之經營方式,概分為二種,即公營與民營。其原屬日資經營者,由政府接收整理、民營者,亦因環境更新,逐漸恢復生產。
1946年9月,省營台灣玻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接收日人經營之十個玻璃事業單位,經改組併編後,設立七個玻璃製造廠,即原硝子株式會社景美工廠,改稱為第一製造廠;新竹工廠,改稱為第二製造廠;拓南窯業株式會社,改稱為第三製造廠;理研電化工業株式會社,改稱為第四製造廠;有限會社南邦鋁製作所,改稱為第五製造廠;台灣魔法瓶工業株式會社,及台灣板金工業株式會社合併改稱為第六製造廠;厚生商會,及小林子硝子工廠,改稱為第七製造廠。至1947年5月,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併台灣玻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改稱為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玻璃分公司,合併後將七個工廠又調整為五個單位,從事製造熱水瓶、量器、酒瓶、化學儀器等。嗣至1949年2月,工礦公司玻璃分公司裁撤,所屬景美第一製造廠撥歸煙酒公賣局經營,改稱為煙酒公賣局製瓶公廠;苗栗製耐酸器工廠撥歸陶業分公司經營,在萬華之前台灣魔法瓶會社,及台灣板金工業株式會社則標售於民營。其餘原屬玻璃分公司之各廠,均行停工保管。至是台灣公營玻璃工廠,僅剩煙酒公賣之製瓶工廠,尚能繼續生產。至於民營玻璃工廠,在光復初,僅有十廠,光復後,均逐漸恢復生產,其後五年,工廠數,逐年均有增加。至1949年,民營玻璃工廠即激增至二十九家,成為玻璃工業前所未有之盛況。
其後更隨其他工業之振興,民營玻璃工廠更逐年發達,如安培之製造等,由於製藥工業之需要,技術原料方面,均有改進。隨日光燈工業之抬頭,管材製造方面,亦漸趨發展,理化儀器方面,亦逐漸提高品質,因而新廠陸續成立,舊廠部份則歸於淘汰。1954年1月,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之玻璃工廠-新竹玻璃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55年6月建廠完成,9月15日開始試產,次年3月15日,新產品平板玻璃正式供應市場,年產量為二十萬箱。嗣因該公司第一廠於1955年9月開始生產後,由於品質優良,除供應省內需要外,國際市場亦紛紛洽購,實有供不應求勢,因此該公司於1958年3月29日,又在竹東新建第二工廠,於1960年l月,又正式參加生產。
之前曾論及此時(日據時代)玻璃的製造多屬於儀器類,包括工業儀器、醫療器材及民生的必須品,全是為了因應實際生活的需要,並沒有所謂「手工藝玻璃」的存在,不過卻也有人利用空閒時間,發揮創造力而做出煙灰缸,很不同於當時瓶瓶罐罐的製造,這或許是一發端吧!光復後,政府來台,接收了日本人經營的十個單位,進而併為七個製造廠,也有少部分工廠在日本人走後,由原廠的台灣人接手,而且除了原先儀器類的製造外,熱水瓶和革板玻璃成了兩種新興的玻璃予以再製造。1953年,政府實施四年經濟建設計畫,玻璃製造業也應其它工業發展的需要,而陸續有發展的空間,但還是僅限於瓶、儀器、玻璃管、燈泡、燈罩、家用器皿等的製造,並沒有玻璃藝品的生產。「新竹玻璃」設廠,以生產平板玻璃為主,進而於1960年(民國49年)成立工藝玻璃部門,模仿國畫的屏風,生產噴砂玻璃,這是台灣玻璃工藝的正式開始。一般說來,玻璃可因技術的不同分為工藝玻璃、平板玻璃、儀器玻璃。
而其中工藝玻璃又可分為三大類,即空心玻璃、實心玻璃(即拉胚玻璃),與拉絲玻璃,每一類在技法上都有所不同,完成的藝品的呈現,也各有各的風格。目前,玻璃工藝多集中於新竹地區,大部分的人都贊同玻璃所以會集中於新竹地區,是因此地有豐富的天然瓦斯的緣故,而玻璃的融化需要高溫。不過也有業者持不同的看法,認為天然瓦斯並非是使玻璃業集中於新竹地區的原因,因為早期玻璃的融化是靠燒木頭、木炭,進而才靠燒瓦斯或燃油,且早期工廠多集中於台北,所以會轉而集中於新竹,是因台北都市化後,發展的策略與土地漲價的緣故。其實玻璃的發展固然與地理因素有極大的關係,但不可否認天然瓦斯的生產也有其重要性,這可從日據時代設廠新竹的原因與玻璃業設廠的聚點看出一端倪。
50年代是工藝玻璃逐漸發達的重要年代。在時間約起源上,空心玻璃沿續著日據時代儀器類的技法而作創新,部分轉為工藝類,如裝飾用的油燈或花瓶等。實心玻璃起源的時間則較為確定,約是在民國53年左右,所以會有實心的藝品出現,有的業者認為是因為看到國外的產品,而加以模仿做出來的,可是業者范文正先生很肯定的認為並非是因為模仿國外產品。范文正先生家已祖傳三代都是從事玻璃業,其祖父從日據時開始做,到范先生是第三代。他回憶說那時(約民國53年)有二個12、13歲的小孩叫許金龍和范文郎,兩人在他家工廠當學徒;因為二人很喜歡畫漫畫,再加上調皮,便利用空閒時間玩玻璃,玩玩就玩出花樣來了,是實心璃藝品的創始。不過剛開始時實心玻璃藝品幾乎全是做玻璃動物類。至於拉絲玻璃則起源較晚,約是在民國60年左右,有人提及拉絲的技法是外來的,是一位義大利傳教士引進的,且這位義大利傳教士當時自己親自在水田街的一家工廠裡教授,約有五至八人在那裡學,之後這些人學成,便把拉絲的技法傳開來。不過業者范文正先生認為拉絲的技法是由國人自創的,而非是外來引進的,范先生描述說當時的那位義大利傳教士叫做勞倫斯,拉絲的技法是由當時(約民國60年)的一位業者許雙全先生創的,後來老外找上許先生,老外提供樣品,許先生負責做出成品,可是因許先生接單太多做不來,所以老外只好另想辦法,教授拉絲的技法。
簡而言之,玻璃藝品約出現的是50年代才有,剛開始是以實心的玻璃動物為主,至於拉絲玻璃則起源較晚,約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可是一如剛開始時曾提及的,早先玻璃的製造是以儀器類、醫療類、民生類為主,又為什麼會轉而成為藝品類呢?根據老一輩業者的講法是就手工類、非機器大量生產的儀器類而言,因為儀器類講求精密,且需求量不多而競爭大;藝品類雖然單價低,但數量大且好做,可以免於技術上的競爭,所以底下的徒弟多轉而改做藝品類,造成因人力的大量投入,使工藝玻璃也因此漸漸發展茂盛。在工藝玻璃開始出現與逐漸發達的時候,玻璃藝品主要還是以內銷為主,後來一方面因內銷達飽合萎縮,再加上60年代的出口導向,便逐漸以外銷為主。石油危機時,儀器玻璃緊縮,促成了工藝玻璃另一個發展的機會,加上開始外銷,市場增加,形成工藝玻璃的第一波興盛期,時約民國60年代初期,那時工資一天四十元,一個工人一日約可做一千個,而一個成品約二、三塊錢,每日約工作八小時,而且加班,這種狀況持續了五、六年。工藝玻璃由內銷轉而為外銷,業者蔡松平先生首開外銷的大門,且隨著外銷的開始,工業玻璃也不再只限於實心動物類藝品的製造,飾品類、水果類,種類推陳而出,而且為了因應需求,玻璃代工也從民國65年開始盛行。那時在新竹香山連續開了6、7家玻璃工廠,彼此間為了拉生意,才讓師傅帶回家做。之後,二次石油危機(約民國69年),嚴重的打擊了玻璃業,而且70年代初曾被政府喻為「夕陽工業」,都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業者楊青順先生提及,那時他的工廠約整整十個月沒有工作做。不過在70年代初,也由於石油危機過後市場需求量增加的影響,再加上人力的投入,促使工藝玻璃達到第二波的興盛期,時約民國73、74年(根據經濟部統計資料的一個很明顯的數據是新竹地區玻璃工廠這時由20幾家增至50幾家)。
至今,從事工藝玻璃的業者,都約有十年以上的經驗,他們常是國小或國中一畢業,就投入玻璃業這一行。業者李正明先生描述他小時候(國小一畢業時)因為田都被徵去做飛機場(他家住南寮),沒田好種,就拜託親戚介紹工作,而有機會在新竹市區內中山路那裡的一家玻璃工廠當學徒,不過那時沒車好坐,每天都要走上幾個鐘頭,而且以前師傅較兇,學徒剛開始通常先打打雜,然後趁早晚再偷偷學,李先生本人已有38年從事玻璃的經驗了。雖然,剛開始踏入玻璃界當學徒的業者,常是為了尋得一份工作,但能工作達十年以上者,除了需要毅力與決心外,更需要的是興趣。從事這行的工作環境非常的酷熱,玻璃的融化至少需要一千多度以上,在台灣屬亞熱帶、熱帶的氣候下,冬天工作還好,夏天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在做訪問的期間,每每看到在現場實際操作的業者汗流夾背!或許是因為工作環境酷熱的因素,近年來願意從事玻璃藝品製造的人有明顯減少的趨勢,造成勞力不足的問題,而且一般年輕人多不願意進入這一行,也造成了技藝傳承的斯層現象,另外部份業者前往大陸投資設廠,解決勞力問題,也對在台業者產生壓力。不過話說回來,在目前的競爭壓力下,卻也使業者走向量少質精的發展方向,甚至走向類似個人的工作坊(如黃安福先生),而且不同於過去被動的製造,而能更主動的創造,使藝品更具藝術的成份,是一可喜的現象。
簡而言之,臺灣的玻璃工業萌芽於1887年,當時是以出坩堝窯手工吹製玻璃器皿為主。爾後日據時代,由於受日本政策及戰爭的影響,並未持續的發展。1920年由於發現新竹地區蘊藏有豐富的矽砂及天然氣燃料,因此新竹地方人士廖啟明先生,即現今華夏玻璃公司廖總經理的祖父,於1939年日本人於赤土崎,即現今工業技術研究院化學工業研究所地址,成立台灣高級硝子株式會杜,以坩堝窯生產製造醫療用玻璃器皿及理化玻璃儀器等,並且陸續訓練玻璃吹製人才,使新竹地區逐漸發展為玻璃工廠的集中地。1928年當時的菸酒專賣局首先引進Owens自動製瓶機,生產玻璃容器瓶,是台灣自動製瓶工業的開端。台灣光復後台灣菸酒公賣局接管製瓶廠,並添加自動製瓶機,年產玻璃瓶1000萬支,且為日後的自動製瓶工業培育不少人才。民國四十三年台灣第一家平板玻璃製造廠新竹玻璃公司成立,採用福考法(Fourcault Process)生產平板玻璃。民國五十三年台灣玻璃公司成立,並於民國七十年引進英國浮氏法(Float Process)製造磨光玻璃,更促使平板玻璃工業的蓬勃發展。1950年初期,醫療器具用玻璃管及照明玻璃燈管,由人工垃管方式改進採用丹尼法(Danner Process)自動機器製造玻璃管,促使台灣照明玻璃工業之發達。民國五十八年聯合玻璃公司成立,製造玻璃纖維補強塑膠(FRP)漁船及遊艇,並且首先製造水晶玻璃。民國五十九年中央玻璃纖維公司成立,生產玻璃綿供做冰箱用隔熱材料,爾後生產玻璃長纖維供FRP製造用。1960年飛利浦公司來台投資生產電視影像管,國人亦成立碧悠電子公司生產影像管用玻璃,開啟了台灣電子玻璃工業的發展。1980年亞美耐熱玻璃公司成立,首先引進全電熔玻璃熔融爐,生產製造耐熱玻璃器皿。台灣的玻璃工業發展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目前玻璃製造及加工業約350家,年產130萬噸以上的玻璃製品,成為我國重要化學工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