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考证鉴赏 >> 考古研讨 >> 正文
中国琉璃网-产品推广
199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4 15:55:29
分享本文到:


1、江苏南京汤山古人类头骨化石

时代:旧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
发掘单位:南京市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

简介:

  先后发现2件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和1枚直立人牙齿化石,发掘及拣选出哺乳动物化石2000余件。动物化石堆积异常密集,动物群的时代属中更新世,性质与北方的北京人-肿骨鹿动物群相近。人化石的特征与北京猿人也比较接近。结合分析,该地点距今约35万年。通过对化石现场的发掘及对化石堆积分布情况的分析发现,该地点的堆积是一种原生的堆积,并非人为形成,发掘中并未发现任何人类活动及生存的遗物及遗迹,动物化石骨骼上亦未见有人类加工或砍砸的痕迹。全部的化石及地层堆积都保留着一种自然的原始状态,因而可以肯定,该地点并非是人类生活的场所或居住地。通过考古发掘,弄清了两具头骨化石的原始地层关系。对头骨化石本身体质特征、性状的观察与研究后发现,两具古人类头骨化石,是比较典型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标本。头骨的总体性状和著名的“北京直立人”头骨基本相似。初步测试其脑量为1000毫升。

  同时,头骨化石在有些方面体现了较强的自身特征,明显不同于北京直立人等其它的直立人头骨的特征。南京人在体质特征发展阶段应属于人类演化过程中的直立人阶段,从体质人类学特征分析,其在我国古人类演化序列中的位置相当于周口店北京猿人第一地点偏晚的阶段,而早于安徽和县人。初步认定,南京人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中期,绝对年代约为距今35万年。汤山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当时古人类及动物群的迁徙和发展不平衡性等问题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同时,该遗址的系统研究,对认识、探索古人类的起源,特别是现代人的起源,提供了一种更为广泛、更为可靠的研究途径。

   

2、重庆三峡工程淹没区考古调查

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六朝
发掘地点:三峡工程的库区
发掘单位: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简介:

  三峡库区发现距今10万年以来的砾石砍砸器为代表,属中国南方系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50余处,距今8000~4000年新石器时代遗址近百处,确定了老官庙下层-魏家梁子-哨棚嘴文化为代表的发展系列,此外还发现了多处从距今4000年起到秦代的巴人遗址和墓葬以及两周以来的楚文化遗存,加上汉至六朝的460余处古遗址与古墓葬,构成了一条漫长连续的文化走廊。加上新发现文物点300余处,三峡工程淹没区地下文物点的总数已达769处,共有18家科研单位和大学参加发掘工作,发掘遗址、墓葬、窑址等20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文物考古调查,是我国文物考古史上一次大的会战,其投入力量之多、参与部门之全、工作规模之大、调查涉及范围之广、投入技术力量之雄厚可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文物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标志着以往考古工作相对较少的三峡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预示着伴随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地区考古工作的黄金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

3、河南八里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河南省邓州市白庄村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系、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

简介:

  八里岗遗址发掘面积达3000平方米,发现中国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排房式建筑基址30余座。文化堆积厚4米以上,基本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存,其中尤以仰韶时期的聚落内容保存完好,其遗存分属半坡文化时期和西阴文化。前者自具特征,聚落遗存主要为一片墓地,已清理的墓葬一百二十余座,有多人二次合葬墓和单人一次葬墓两种,前者的年代偏早、后者偏晚,另有这一时期的墓祭坑和圆形房址等。

  西阴文化的聚落遗存主要是排房基址,多为东西长南北分别的两组三排,每套房面积相若,陶器、石器等仍散布在部分室内。北边一组有东西向房屋两排,两排间距2~5米,其中南排偏早阶段的房址已揭露了近100米长的一段,揭出这一时期的排房三栋;北排房址只局部清理了其中的两栋。南边一组目前发掘了偏北一排的东部F22一栋,尚存房间八套。两组房屋之间是一片20米宽的空旷场地。两组三排中都有因遭火焚而毁弃的房址,保存有较高的墙体和许多的室内器物。八里岗遗址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遗存则主要是一些窖穴、灰坑和瓮棺葬等。八里岗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在于完整地揭露了一批保存较好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和半坡晚期的房屋基址,为深入研究这一时期聚落的布局进而探讨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4、安徽尉迟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安徽省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简介:

  遗址揭露面积7000余平方米,清理房基48间,墓葬217座,灰坑149座,兽坑7座,祭祀坑4座,出土各类文物近万件。尉迟寺是一处南北230米、东西220米的圆形环壕大汶口文化聚落,发现成排成组的红烧土房子40余间,房内常有数量不等的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最多的达80余件。反映在尉迟寺遗址中的资料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一是大型红烧土排房建筑的发现,弥补了大汶口文化几十年来仅见墓葬而缺乏完整聚落的空白。二是在建筑遗址的周围,有一条南北跨度230米、东西跨度220米、宽25~28米、深4.5米的椭圆形围沟,把聚落遗存团团围住,使聚落显得完整而严谨。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资料主要表现在墓葬方面。四是物质文化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陶器方面。五是在儿童瓮棺葬具上,共发现四件完整的陶器刻划符号,这一发现,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焦点。六是在遗址中同时发现了小米和大米农作物的遗存,这对研究黄淮地区距今5000年前的原始农业状况和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尉迟寺遗址是皖北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它的发现对大汶口文化全面研究是一项巨大的突破。尉迟寺遗址的考古资料,不但填补了大汶口文化几十年来无完整聚落的空白,而且还确立了大汶口文化一个新的地方类型——尉迟寺类型。这一成果,为中国史前聚落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大大拓展了大汶口文化研究的领域,深化了对大汶口文化结构的认识,我们可以从聚落形态,墓葬制度等方面,去认识当时社会结构的变化。

  

5、河南辉县孟庄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乡地区文管会、辉县市文保所

简介:

  遗址面积达25万平方米,重要发现有仰韶文化遗存、龙山城址、二里头城址、商代晚期城址等。其中,龙山、二里头及商代时期三叠层是中原地区的首次发现。遗址内还出土有大量各时期的遗物。为研究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夏商更替等主要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资料;为建立该地区的考古学编年序列提供了条件;也为研究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文化面貌提供了新材料。

6、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贵族墓地

时代:商代至周初
发掘地点: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
发掘单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

简介:

  前掌大村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之地。墓地居于薛河下游的西岸。西去1公里为周代的薛国故城,其城垣多段仍耸立于地面上,是一处保存比较好的城址。前四次发掘主要集中在北区墓地,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清理出龙山文化遗存、商代中期居住遗迹、商代晚期灰沟及商代晚期墓葬,清理各类墓葬30座。南区墓地发掘面积亦约3000平方米,清理出商末周初的居住址、壕沟、夯土台、灰坑水井、祭祀设施、车马坑、殉牛马坑及墓葬70余座。共发掘出商周之际薛国贵族墓11座,出土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近千件,卣、壶中封存有清澈透明的液体,可能是当时的酒,亦较为难得。其各类随葬品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青铜器、玉器、漆器、木器、陶器、石器、金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绿松石、玛瑙、水晶、骨器、蚌器、牙器、龟甲、海贝等各类文物近万件。通过对前掌大南、北两区墓地的发掘,基本将该墓地墓葬清理完毕,取得了丰富的有关墓地规模、布局、墓葬等级与形制等各方面的重要资料。这批资料对于研究商周时期东方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族属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7、河南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

时代:西汉
发掘地点:河南省永城县芒砀山区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西汉梁国王陵是指梁孝王及其以后各代梁王及王室的陵墓。这些陵墓都营建在山上,目前发现8处14座大型陵墓,多为南北并列,坐西朝东,与西汉帝陵一样,王和王后遵从“同茔不同穴”的埋葬习俗。根据堪察和考古资料,可以将梁国王陵划为三个陵区,即保安山区、夫子山陵区、僖山陵区。梁孝王陵园处于保安山区,四周有园墙将保安山围起来,复原后平面近方形。梁孝王墓(保安山1号墓)位于保安山南峰,早年被盗。王后墓(保安山2号墓)位于保安山北峰,是开凿在山岩间的大型崖洞墓,由2个墓道、3个甬道、前庭、前室、后室、侧室以及回廊、隧道等部分构成的巨大地下建筑群。

  梁孝王寝园位于梁孝王墓和后墓之间的台地上,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6600平方米。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四面围成的寝园墙内。寝园前部以寝殿为中心,其四周有院落和回廊,是整个寝园的主体建筑。寝园后部是以堂为主的建筑群,辅以排房、庖厨、院落等建筑。根据寝园东门石墙上干支刻字,推测其始建年代为公元前150年。

  西汉梁国王陵区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比较完整、比较集中的汉代诸侯王陵墓区群。梁孝王寝园是迄今发掘的惟一一处保存完整的汉代寝园建筑基址,规模大,等级高为研究汉代建筑和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8、陕西西安隋唐灞桥遗址

时代:隋唐
发掘地点:陕西省西安市灞桥镇柳巷村灞河河道
发掘单位: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证实古灞桥始建于隋初,废弃于元,为中国已知时代最早、规模最宏伟、桥面跨度最长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桥,在桥拱腹中还清理出瓷器等一批隋至元各时期的填充物。共清理出三孔桥洞、四座桥墩。桥墩长约9.5米,宽2.5米,是用石条砌筑而成,造型为船形,东西方向排列,南北两端均呈尖状,有分水尖,其上部安装有石雕龙头装饰,雕刻精美,很有气势。四座桥墩的造型和大小基本一致。从发掘情况看,估计隋唐灞桥总长约400米。西安古灞桥始建于隋初,废弃于元,为中国已知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的一座大型石拱桥。隋唐灞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是隋唐灞桥遗址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规模最为宏大、桥面跨度最长的一座大型多孔石拱桥遗址。二是隋唐灞桥应与隋唐长安城和隋唐两代历史一起进行综合研究。三是隋唐灞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四是隋唐灞桥的废弃是人们破坏生态环境,大自然进行报复的生动事例。隋唐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为中国古代桥梁史、科技史以及隋唐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9、陕西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

时代:隋唐
发掘地点:陕西省麟游县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
发掘领队:安家瑶

简介:

  为隋、唐时期离宫仁寿宫及九成宫中部偏东的一座宫殿基址,初建于隋,约毁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至今保存完整,雕饰精美。隋代离宫仁寿宫,后为唐九成宫,其中部偏东的一座殿基址即为37号殿,座北朝南,东西长42.62米,南北宽31.72米,面阔9间,进深6间,含有内殿。初建于隋,约毁于唐开成元年,至今保存完整,构件雕式精美。隋代虽仅存三十几年,但37号殿址显示了隋代建筑的高超水平。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以其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纹饰精美、年代清楚而受到广泛重视。不仅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隋代宫殿建筑的空白,对复原隋代建筑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10、内蒙古古宝山辽代壁画贵族墓

时代:辽代
发掘地点: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
发掘单位:内蒙古考古研究所、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

简介:

  “宝山”当地又称“老头山”。墓葬位于其主峰阳坡之上,四边有辽代夯筑的茔墙,茔区内分布有10余座辽代墓葬,从南至北较为规律地分为三排,中心位置似有一个祭殿,从位置规模来看,当为一处契丹显贵墓地。发掘清理两座墓葬,时代基本相同,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宝库。根据一号墓题记知此墓为已知时代最早的有纪年的契丹贵族墓,墓主人名勤德,年仅十四岁,系“大少君”次子,下葬于辽太祖天赞二年(923年)。此时契丹建国方十六年,是目前有纪年的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葬。二号墓墓主人为成年女性,下葬时间略晚。两座墓葬均为砖石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房组成。两座墓中的壁画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宝库。壁画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于一体。壁画画面采用传统故事题材,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具有时代风貌。两墓壁画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对揭示辽初社会面貌及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逸雅集作为中国琉璃网的文创平台,着力推广琉璃艺术、古董雅玩、茶道香道、花器文房、佛像禅饰、竹木铁陶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期待您的支持与加入!

    逸舍工作室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12室
    逸方空间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01室


    • 周二至周日,9:30-16:30
    • 周六夜场,16:00-21:00
      (5月1日-10月31日)
    • 周一闭馆
    •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
    博物馆官网 www.shmog.org
    博物馆微博 e.weibo.com/shmog

    上大美院玻璃工作室

    中国高校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玻璃工作室,经常参加国际性专业展览,许多作品被各国博物馆基金会收藏。

    除研究生教学以外,工作室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琉璃网”合作开设玻璃文化课程,每逢春、夏季开班,对全社会开放。详情查询琉璃论坛……


    【精选图文展区·热租】
    • 收藏品、艺术品网站
    • 琉璃艺术家、工作室
    • 文房、礼品、工艺品
    • 传统手艺、创意设计

    【合作·推荐】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