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ART.CN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琉璃网 >> 琉璃讲堂 >> 研讨篇 >> 琉璃文化探讨 >> 正文
中国琉璃网-产品推广
中国古代玻璃研究散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4 21:21:47
分享本文到:


 

   玻璃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印度的佛经的汉译而出现,其与琉璃并无严格分别。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即已出现了本土的玻璃制造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玻璃制作工艺传入我国。中国早期制作的铅钠玻璃与西方钠钙玻璃原料成分不同。主要可分为饰物类、仿玉类、日用类等。中国古代玻璃工艺发展滞缓的原因主要在于质地不坚并且青铜、制瓷等制造技术的高度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它的发展。


  一
  中国最早有关玻璃的记载始见于《尚书·禹贡》①此书中把在冶炬青铜或炼丹时所形成类似于玉的一种副产品被称为“缪琳”,《楚辞》②中也曾多处出现“陆离”一词。虽然以上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就是如今我们所谓的玻璃,但正式出现玻璃一词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印度佛经的汉译而出现的。如《佛说阿弥陀经》③中即有“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阶道金、银、琉璃、玻黎合成……”等文句。当时所译佛经中“琉璃”与“玻璃”等字经常并用。玻璃在中国古代还有“颇黎”、“流离”、“药玉”等不同的名称。

 

  至于琉璃与玻璃的关系在我国第一部有关琉璃工艺的专著—《颜山杂记》④中有“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而后生。”的记载,可知所谓的琉璃即是指类似于现代硅酸盐类的低熔点人工玻璃。但有些学者认为玻璃是指人工制成的,并且透明,而琉璃是天然形成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类如玉或某些宝石。其实自然界中的岩石其基本构成成份与硅酸盐玻璃的成分差不多,如果地下岩浆在火山爆发时迅速冷凝硬化就能形成天然玻璃,比如褐色、半透明的黑曜石。这种天然玻璃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玻璃,因此琉璃与玻璃难于确定它们的区别。到清代之后,琉璃所指的则是用于建筑上的低温彩陶所烧成的釉面砖瓦,清末将玻璃制品就改称为料器了。

 

 


  二
  先前一般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玻璃是从外国传来的,但考古证明,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就已有了玻璃制造业。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琉璃包括洛阳庞家沟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白色琉璃珠、洛阳中州路西周墓出土的淡绿色琉璃珠、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琉璃珠与琉璃管等。文物的化验结果表明,我国古代的琉璃属铅钡玻璃,通过同位素法证实,中国用于玻璃制造的铅原料矿源不存在于西方玻璃制造中心及附近地区,因而完全可以肯定,中国古代已有自己本土独立的玻璃制造业。


  自春秋战国至汉代玻璃的制造发展较为缓慢,但在长沙地区发现的一百多座楚墓中,有八十多座出土了琉璃璧。这些琉璃器多是仿玉而制,色彩有深绿、米黄、浅绿、乳白等,可推见当时长沙地区大概是古代琉璃的重要产地之一。而在广州、扬州、包头、洛阳、邯郸等地区汉墓中出土的琉璃珠饰所反应的工艺技术也都基本上继承了战国时期的传统,生产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原、河西走廊、岭南三地。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玻璃工艺有了一定发展。《魏书》⑤大月氏条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至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其国山石,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抱朴子》⑥中也有:“外国作水精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得其法而铸之。”的记载。从以上两种文献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首先是证实了当时国内确实已制造玻璃器皿。其次是证实了此时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在输入了西方玻璃的同时,还输入了西方的玻璃制作工艺技术。与古代文献相印证的是在河北景县、定县,辽宁北票,南京及象山等地均发现了当时所制的玻璃碗、杯、钵、注等。

 

 


  三
  中国古代玻璃的基本成份在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时主要以铅钡为主。这种玻璃熔点较低,质地脆而易碎,其在制作过程中的配方并不稳定,因此早期玻璃制作工艺因受质地所限仅采用了与青铜器相同的范铸法。其具体过程是:先塑出实心泥模确定器形,并雕琢纹饰,然后将已加工好的范泥贴在模上,使模上的纹饰压印在范泥上,待范泥半干后分割取下即成外范。分范后再将母模的表面刮去一层,形成内范,刮去的厚度即是器壁的厚度。待内范与外范阴干定型后再经烧制,即成陶范,最后经过浇铸、冷却等工序,带有纹饰的玻璃器就铸成了。

 

  后来也有少数玻璃制品采用了缠泻、滴凝、拧练等技术手段。进入南北朝后西方钠钙玻璃传入我国,这种玻璃质地比铅钡玻璃强度大,耐热性好,加之西方吹制法的传入使中国玻璃工艺有了较前期更快的发展,尤其明清两代更是我国古代玻璃制造业发展的盛期。据《颜山杂记》⑦所载,山东博山的颜神镇在明代已成为玻璃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当时已能制作青色玻璃棍串成的帘子。至清康熙年间,宫廷在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下设立了玻璃厂,进行所谓料器的生产,其所用原料和匠师主要来自广州与博山两个重要玻璃产地。

 

  乾隆至嘉庆初年玻璃工艺达到了当时的极盛时期,内廷玻璃厂融合了我国南北与欧洲的玻璃工艺技法,用不同的技术制成了不同装饰效果的玻璃制品,主要包括套料、搅料、刻纹、金星料等。所谓套料就是用多种不同色彩的原料套烧,然后磨花形成富有不同层次和地色的纹饰效果。搅料则是在高温状态下用不同色彩的原料搅和成赋予自然斑纹的玻璃。玻璃的颜色主要包括红、黄、白、黑、金、绿、紫等多种,因而可任意仿制翡翠、琥瑚、白玉等。


  四
  从考古发现的古代玻璃文物来归类,大至可以看出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多为饰物类,战国至西汉主要以仿玉类为主,南北朝之后玻璃工艺独立化,形式与工艺呈多元复合的发展趋势,并且更加日用化。


  在战国时期的饰物中有一类值得一提,即西亚的玻璃眼经由游牧民族传入中国,中原玻璃匠师即仿制成蜻蜓眼管饰。到战国晚期,已能以精湛的手工技术在管上凸嵌彩斑谰绮丽夺目的蜻蜓眼珠。其管形质似与琮相类,也具趋吉避邪之寓意,此饰物在战国古墓中已多见出土。仿玉类玻璃器在古代主要作为玉的代用,因在西汉的殓葬制度中严格界定了玉为皇族与王族专用,所以在西汉使用似玉的玻璃器进行殓葬是相当普遍的,这类器形以璧、环、璜及佩饰、剑饰、七鞘饰为主,甚至还曾经考古发现过了仿玉衣的玻璃衣片⑧。

 

 


  五
  中国古代比西欧玻璃工艺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中国古代的制陶、青铜、制瓷、漆器等工艺高度发达,使玻璃工艺发展的要求不是很迫切,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玻璃工艺的发展,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玻璃配方与技术传入中国之后仍未如欧洲玻璃工艺发展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中国早期本土玻璃的质地并不理想,造成了玻璃装饰工艺技术的滞后。这一点可以在古代文献中体现出来,如《演繁露》⑨中记载:“中国所铸玻璃……色甚光鲜,而质则轻脆,沃以热酒、随手破裂。凡其来自海舶者,制差朴钝,色亦微暗,其可异者,虽百沸汤注之,与磁银无异,了不损动”。《诸蕃志》⑩中也有“琉璃出大食诸国,烧炼之法与中国同。其法用铅、硝、石膏烧成,大食则添入南硼砂,故滋润不烈,最耐寒暑,宿水不坏,以此贵重于中国。”的文句。可见质地脆而易碎,不耐高温等问题在本土玻璃制作工艺中并未能很好得以解决。


  注释
  ①《尚书·禹贡》传春秋,孔丘偏撰。
  ②《楚辞》战国,屈原、宋玉等著,汉,刘向辑。
  ③《佛说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会译。
  ④⑦《颜山杂记》明,孙廷铨著。
  ⑤《魏书》北齐,魏收撰。
  ⑥《抱朴子》两晋,葛洪著。
  ⑧1977年江苏邗江西汉妄莫书墓曾出土玻璃衣片近六百片
  ⑨《演繁露》宋,程大昌著
  ⑩《诸蕃志》宋,赵汝适著。


  参考文献
  《琉璃》王敏,《上海工艺美术》1998年第3期。
  《古代的琉璃》将玄怡,《文物》1959年

 


文章录入:paulee    责任编辑:牧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逸雅集作为中国琉璃网的文创平台,着力推广琉璃艺术、古董雅玩、茶道香道、花器文房、佛像禅饰、竹木铁陶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期待您的支持与加入!

    逸舍工作室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12室
    逸方空间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7号楼101室


    • 周二至周日,9:30-16:30
    • 周六夜场,16:00-21:00
      (5月1日-10月31日)
    • 周一闭馆
    • 上海市长江西路685号
    博物馆官网 www.shmog.org
    博物馆微博 e.weibo.com/shmog

    上大美院玻璃工作室

    中国高校中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玻璃工作室,经常参加国际性专业展览,许多作品被各国博物馆基金会收藏。

    除研究生教学以外,工作室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与“中国琉璃网”合作开设玻璃文化课程,每逢春、夏季开班,对全社会开放。详情查询琉璃论坛……


    【精选图文展区·热租】
    • 收藏品、艺术品网站
    • 琉璃艺术家、工作室
    • 文房、礼品、工艺品
    • 传统手艺、创意设计

    【合作·推荐】

    版权 / 友情 / 联系 / 收藏 / 博客 / 微博 / 逸雅集 © 2006-2018 LIULIART.CN 中国琉璃网 沪ICP备07012567